安眠药使用指南:成瘾性、注意事项及最新研究进展
安眠药使用指南:成瘾性、注意事项及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睡眠障碍科住院医师、医学博士欧阳丽君提醒大家,虽然安眠药可以帮助缓解失眠,但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上瘾的风险。她强调,正确使用安眠药的关键在于遵循医嘱,短期使用,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此外,还可以尝试认知行为治疗等非药物疗法来改善失眠问题。
安眠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目前市面上的安眠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通过增强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这类药物起效快,但容易产生依赖性。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作用机制与苯二氮卓类相似,但选择性更高,副作用较少,是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首选。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模拟大脑正常分泌的褪黑素,调节睡眠-清醒周期,适合入睡困难的患者。
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安眠药会上瘾吗?
安眠药确实存在依赖性,但主要在长期大量使用时才会产生。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及时减量和停药,一般不会上瘾。自行不当使用或滥用(如随意增加剂量、多药联用等)易造成药物依赖的发生,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
使用安眠药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服用:安眠药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避免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建议短期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避免与酒精同服:酒精会增强安眠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驾驶和高空作业:服药后可能出现嗜睡、头晕等副作用,影响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目前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错误的睡眠认知和不良的睡眠习惯,帮助患者重新调整睡眠模式。主要策略包括睡眠限制法、刺激控制法、放松训练等。
最新研究:安眠药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常用的安眠药唑吡坦会抑制大脑的废物清除系统,影响睡眠期间脑脊液的流动,可能导致有毒蛋白积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这提醒我们,长期使用安眠药可能对大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同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失眠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