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背后的英雄故事
辽沈战役背后的英雄故事
梁士英:舍身炸地堡的特等功臣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动总攻。在激烈的战斗中,8连担任突破锦州的尖刀连任务。当部队进攻到锦州城外时,敌人的一个地堡挡住了前进的道路。这个地堡位于8连进攻的必经之路上,敌人操纵着重机枪,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排长靳文清带领战士们硬冲了几次,都被密集的火网压了下来。正在这时,部队总攻的号角吹响了。主力部队的呐喊声如同山洪暴发般地从后方传来。这座地堡再不炸掉,将给大部队的冲锋造成巨大伤亡。
连长牟金山和靳文清快速研究后,决定立即组织爆破。梁士英听到后,主动向牟金山请战。得到批准后,梁士英提起爆破筒,揣起几颗手榴弹,在战友火力掩护下艰难地爬向敌地堡。
当他爬到距离地堡10余米远的小土坎后面,迅速朝地堡甩出两颗手榴弹,借助爆炸产生的浓烟,纵身跳出土坎,跃到地堡跟前。只见他迅速把拉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敌地堡。然而,当他转身要离开时,爆破筒被敌人推了出来,掉在地上嗤嗤地冒着烟。
梁士英毫不犹豫地把爆破筒捡起来塞回地堡,然而,地堡里的敌人也拼命地往外推。梁士英没有迟疑、没有退缩,用双手死死顶住敌人向外推的爆破筒。只听一声巨响,敌人的地堡被炸毁了,梁士英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26岁。
阵地上“为梁士英报仇”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杀声震天。战士们个个争先,踏着梁士英用鲜血开辟的道路,勇敢地冲向敌人的心脏。经过31小时的浴血奋战,我军歼灭守敌10万人,解放了东北战略重镇锦州。
林彪与罗荣桓:指挥官的分歧与合作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负责战役的总体指挥。然而,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他却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
最初,毛泽东要求林彪南下作战,林彪则主张攻打长春。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林彪同意攻打锦州。然而,当得知锦州有增援时,林彪再次动摇,提出要么继续攻打锦州,要么回头再打长春。
在林彪犹豫不决的时候,罗荣桓和刘亚楼坚持攻打锦州。中央军委也严厉批评了林彪的动摇,并指出“如果不打锦州这一仗,要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
最终,在罗荣桓的催促下,林彪才下达了攻打锦州的最终决定。好在,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进展非常顺利,辽沈战役得以胜利。
69名无名烈士:被遗忘的英雄
在辽沈战役中,还有这样一群英雄,他们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南独立二师与盘踞在普兰店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我军69名指战员因伤势过重牺牲在后方医院,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连丰村周围。
2021年,北部战区空军某部警卫勤务连指导员张铭宇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为无名烈士寻名。他翻阅材料,查看了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很快有了一个感受:年份久远,不好考究。
唯一的权威史料出自20世纪70年代,当地民政部门设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大概记载着: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南独立二师,与盘踞在普兰店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我军69名指战员因伤势过重牺牲在后方医院,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连丰村周围。战斗结束后,部队来不及记录每名烈士的详细情况,便匆忙南下。
史料寥寥几笔,记录着只言片语。张铭宇只好去询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当年立碑的人早就病逝了,他们也无从查证。碍于时间久远、信息缺失等因素,寻名任务进展甚微,但张铭宇的内心越来越坚定,他说:“每次去烈士陵园时,看到那些有名有姓的烈士墓碑上,记录着生平事迹、赫赫战功,被前来祭奠的人敬仰、缅怀。再看看略显冷清的无名烈士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通过我的努力,哪怕能找到一点点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让我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于是,张铭宇利用周末外出、休假等时间,辗转多地进行了大量走访。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办公室,他查找了关于辽南独立二师的烈士信息,梳理了名单;在档案信息办公室,他研究有关部队番号的战斗史料,确定了医院名称是辽南独立师卫生部后方医院;通过专家,他了解到,当年辽南独立二师是从山东威海渡海过来的……
一位曾在后方医院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一些伤病员主要是辽南战斗中负伤的,当时伤情严重,缺少治疗器材、药物,条件非常艰苦。有些伤员只能被安置到老百姓家里养伤,伤口溃烂,只能用盐水清理。有年长的村民说,很多伤员根本没来得及救治,就牺牲了。
“69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长眠在这片浴血奋战过的土地上。硝烟散尽,随着时间流逝,知道那段战事的人也越来越少。我想,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2023年,张铭宇去拜访70多岁的老首长王应石。老首长回忆说,1968年,为了保护无名烈士墓,在驻地政府的帮助下,部队官兵决定迁坟,把烈士墓迁到营区附近。
那年10月底,天已经很冷了。官兵们拿着锄头和铁锹,小心翼翼地挖开大大小小的坟包,那里面没有棺木,只剩散落的遗骨。在烈士的遗物里,官兵还发现了生锈的军功章,但经年累月的腐蚀,已经完全无法辨别上面的信息,更无法借此来确认身份。还有的坟包里发现了长发,可以确认牺牲的烈士中有女战士。
“看到这些遗物,在场的很多官兵都落泪了。烈士的遗骸在战时草草掩埋于黄土之下,可见战争是何等惨烈。”王应石说,当时部队条件有限,没有像样的棺椁,但是官兵还是想尽办法,为烈士们妥善安葬。他们把装弹药的木箱腾出来清理干净,收殓烈士遗骨,还手工制作了很多木板,用红漆在上面写上“无名烈士之墓”,立在他们的坟头。
从那时起,“守护无名烈士,给他们一个家”也成了该部全体官兵共同的夙愿。他们自发为69位无名烈士守墓,在墓地周围种植树木、清理杂草、平整地面……
无名烈士墓碑前,北部战区空军某部官兵们脱帽默哀。田博文摄
转业那年发生的一件事,王应石至今提及仍很欣慰—在部队领导多次与地方协调和沟通后,1990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动工修建烈士陵园,在原来的无名烈士墓地四周修围墙、建大门,还在园内设立了纪念碑。
崭新的烈士陵园修建后,该部官兵也主动承担起修缮、维修等工作,他们还在门外修了一条直通陵园的小路。每当节日来临,他们都会带着鲜花、水果,前来祭奠这些无名英雄。
二级上士刘小龙是2014年入伍的。新兵下连第一天,老班长就带着他们去烈士陵园,告诉他们“这里埋葬的老班长们都是无名烈士”。之后的每个周一,他们都雷打不动地轮流去陵园里扫落叶、除杂草、擦墓碑……
刘小龙说,以后的很多个夜晚,他在站岗执勤时,都会忍不住想:老班长当年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抬头仰望着同一片星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想家,也想亲人。
每每想到这里,刘小龙总会一阵心酸。他想家的时候,可以遥望家的方向,而老班长们的家又在哪里?距离这里远不远?
一天,刘小龙下哨后,看到一位白发苍苍、佝偻着背的老人,带着他的孙子去烈士陵园扫墓。通过询问得知,老人名叫刘德武,已经68岁了,多年前曾在这里服役,他说:“我退伍之后,每年都会来这里看看无名烈士。最近两年,我身体不大行了,以后怕是不能再来扫墓。我来不了,你替我跟老班长们念叨念叨,告诉他们,我挺想他们的。”
刘小龙握着老人的手,用力点了点头,说:“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之后一连多年春节,刘小龙都主动申请为无名烈士送水饺。有时,他还带上米饭和馒头。炊事班的战友问为啥,他说:“咱也不知道老班长到底是哪里人,都带上,让他们选吧!”
这些无名烈士,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他们因牺牲的年代久远,没留下姓名,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脚下的大地上有他们永不磨灭的足迹。”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像梁士英这样的英雄战士,也离不开林彪、罗荣桓等指挥官的运筹帷幄,更离不开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无名烈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道路,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