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字复活技术:一场科技与伦理的碰撞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23: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字复活技术:一场科技与伦理的碰撞

只需一张照片和一段录音,就能让逝者在数字世界“永生”。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现实。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复活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引发了一场关于科技、伦理与法律的激烈讨论。

01

技术原理:从数字孪生到“数字永生”

数字复活技术本质上是深度合成技术的一个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1. 数字孪生阶段:通过分析处理个人照片、视频等视觉资料,生成数字化形象,实现对外观的精确复制。

  2. 数字原生阶段:侧重于人物声音的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生成,使数字人开始具备声音等部分“内在”特征。

  3. “数字永生”阶段:力图实现外观、声音、行为和思维的全方位模拟,达到类似“永生”状态。

然而,专家指出,当前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实现浅层的、表象的数字映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表示,尽管在模拟外观和声音方面取得成功,但在复制个体情感和思维模式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与拥有逻辑智慧的真人相差甚远。

02

商业化应用:从温情到争议

数字复活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相关服务已成一门新生意,价格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 数字遗照:收集逝者的形象、声音等数据,制作虚拟的数字人形象
  • AI治愈:用AI技术给真人换上逝者的形象和声音,进行实时互动
  • 3D全息影像:以立体方式呈现数字人,实现更真实的互动体验

然而,商业化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 技术门槛低:一些商家仅用现成的AI工具就能完成简单效果
  • 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效果“一眼假”,有的则较为逼真
  • 存在欺诈风险: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电信诈骗
03

伦理争议:隐私权与人格尊严的边界

数字复活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隐私权:涉及逝者生前的个人信息、聊天记录等“数字遗产”能否继承,目前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对于谁有权使用、如何避免不当获取、使用时应遵循何种规范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2. 人格尊严:可能侵犯逝者肖像权、名誉权。根据民法典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3. 情感误导:有观点认为,这种技术可能阻碍亲人走出哀伤,甚至被利用进行情感诈骗。

04

法律监管:亟待完善的领域

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针对AI“复活”这一具体应用,仍存在诸多空白:

  •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然而,这些规定仍较为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例如,如何界定“近亲属同意”?如何确保技术不被滥用?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05

未来展望:科技向善的路径

面对数字复活技术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专门针对AI“复活”的法规,明确使用边界和责任归属。

  2. 建立行业标准:要求相关技术服务提供者在生成式内容中添加“水印”,防止不法分子借用该技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3. 加强隐私保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更注重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4.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在技术应用前,必须获得相关权利人的明确同意。

  5. 推动技术向善: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而不是成为新的风险源。

数字复活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意识到,技术进步必须与伦理约束同步。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所说:“针对新兴技术的立法规范应遵循‘快立频修’原则,尽快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底线。”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安全、公平的数字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