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纪念孔宪京院士: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传奇
大连理工纪念孔宪京院士: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传奇
2024年9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孔宪京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2岁。这位我国高土石坝和核电厂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水利事业,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术成就:为高土石坝抗震研究“开疆拓土”
孔宪京于1977年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83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此后一直致力于高土石坝和核电厂工程的抗震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在实验设备研发方面,孔宪京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自主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高精度液压伺服大型三轴仪,解决了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试验难题。1999年,他又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水下振动台,突破了“水—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抗震试验模拟的技术瓶颈。这些设备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我国高土石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孔宪京建立了筑坝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成功重现了汶川地震中紫坪铺大坝的震害现象,大幅提升了高面板坝地震破坏分析的技术水平。他主持研发的土石坝静动力分析软件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内80余项水电和核电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
人物精神: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国家急需这类设备,我身上担子重。”这是孔宪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首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科研事业。
在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孔宪京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三次赴日留学期间,自费为学校购置了两台国内买不到的珍贵仪器设备,帮助实验室建成了目前国内尺寸与功能最完备的三轴试验平台。为了研制国内最先进的大型静、动三轴仪系统,他经常白天往返于实验室和合作公司之间,晚上反复琢磨解决方案,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
师德风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孔宪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先后培养了8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我国水利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党委常务副书记,他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产业转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达20余项,出版土石坝抗震专著4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追思: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孔宪京院士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水利界的重大损失。9月14日,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领导同志表示哀悼,100余所海内外高校及有关单位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孔兄对我当时主持的《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科技学术期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至今依旧难以忘怀。”“最近一直在看孔院士团队的论文,向土石坝泰斗级专家致敬!缅怀!”广大师生校友及学界同仁纷纷留言悼念,表达对这位学术巨匠的深切缅怀。
孔宪京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留下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将继续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他在病床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明天告诉你……”虽然答案已无从得知,但他的生命早已在为国家、为科学不懈奋斗的历程中找到了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