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文揭秘富平尖柿的非遗秘籍
郑耀文揭秘富平尖柿的非遗秘籍
在陕西省富平县,有一种柿子被誉为“中国柿乡”的瑰宝,它就是富平尖柿。这种柿子不仅果实大、甜度高、色泽艳丽,更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制作柿饼的优质原料。而在这片柿子之乡,有一位名叫郑耀文的匠人,他用自己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让富平柿饼从一个地方特产变成了享誉全国的“金招牌”。
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郑耀文是富平柿饼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故事见证了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每年霜降时节,当柿子成熟时,郑耀文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从采摘、削皮到挂架、捏心,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采摘下来的鲜柿子需要进行严格筛选,那些个头均匀、颜色亮丽的富平尖柿是制作柿饼的首选原料。”郑耀文介绍道。在传统的柿饼制作工艺中,削好皮的柿子一般要经过50多天的吊挂晾晒。这个过程中,柿子内部的水分慢慢流失。为了保证果糖分布均匀,人们需要用手捏一捏果肉,让凝结在内部的果糖均匀分布,这一步骤被称为捏心。手工捏心需要精准控制力道,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完成。经他们之手,柿饼能软得恰到好处,在内部形成流心。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08年,郑耀文成立了柿饼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篇章。在他的合作社里,全自动削皮机、智能分拣线、智能无菌烘房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的引入不仅缩短了柿饼的制作周期,还提升了柿饼的口感和品质。
“以柿饼脱水为例,传统自然晾晒工序至少需要50天才能完成,而使用现代化设备只需要20天左右就能完成,且柿饼口感更佳,保留了传统柿饼的甜、软、糯等特点。这种高效、标准化的加工方式,使得富平柿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郑耀文说。
今年,郑耀文的合作社自主加工了10万斤柿饼,还收购周边柿农的柿子进行统一加工,带动了当地柿农增收,实现了合作社与柿农的共赢。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的华丽转身
在郑耀文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富平柿饼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味,还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富平县柿子产量达5亿公斤,加工柿饼1.2亿公斤,产值达85亿元。富平柿饼的品牌价值高达32.77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还远销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
为了突出富平柿饼的传统文化元素,当地创业者们不断创新。有人推出了瓦罐柿饼,不仅保证了柿饼质量的稳定性,延长了储存期和保质期,还赋予柿饼传统文化内涵。还有人注重柿饼文化的传承,在合作社里设立柿饼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富平尖柿非遗传承馆,为前来参观的消费者和游客提供体验柿饼加工制作的机会。
如今,富平柿饼的名气越来越大,这背后离不开像郑耀文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他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柿饼制作技艺,还积极拓展市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这份传承百年的甜蜜与匠心,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