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一部值得深挖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人世间》:一部值得深挖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人世间》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时代背景,聚焦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一户周姓人家的故事展开,客观再现了中国社会50年间的生活变迁。
该剧立足于主旋律现实主义进行创作,强调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像处理的技术,达到艺术审美的质感和高度。剧集紧密围绕周家三兄妹的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以及各自的小家和大家的交织与矛盾,从而一幅不同阶层家庭内部的爱恨情仇与矛盾的画卷徐徐展开。
用小人物的视角绘制大时代的宏图,构建了典型环境和历史纵深下的现实主义影视经典,丰富了平凡生活的美学意味。
多角度下的人物冲突和性格
《人世间》描绘了新中国建设时期“光字片”一户周姓人家的故事,以50年的改革历程为主线,突出平凡百姓在时代背景下的变迁和纠葛。
周家父亲周志刚诠释了那个年代经典的父辈形象,不苟言笑,老实勤劳,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家庭顶起一片天。他生气周蓉不听话任性,私自跑到贵州农村和冯化成在一起,却也心系女儿,回家前特地来到贵州农村看望女儿,周志刚不善言辞,却默默用行动表示对儿女的关心和爱,展现了父爱如山的父亲形象。
周母没有自己的事业,一生围着丈夫孩子打转,家人团聚、家庭幸福就是她一生的追求,她会在丈夫离开前不停地往丈夫的包里塞吃的,也会在大冷天因为周秉昆忘记戴帽子而追出去,更会将罐头留给无法赶回家团聚的周蓉。
周家父母的形象代表着那个年代中国普遍的父母性格,父亲深沉的爱和母亲温柔的爱孕育着朴实无华的一家,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是他们鲜明的特质。老工业区环境下平民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在时代剧烈变动的背景下,彰显着无数个普通人的精神支撑,尽管遭受百般磨难却也坚强不屈。
周家三兄妹性格和命运各异,但是他们的底色却是一样的,都是朴素的好人。周秉义成为厅级干部,最终却选择回到吉春改造“光字片”,体现了他是个朴实的人,坚守着对做好人的执着。
同时,当郝冬梅经期不慎落水得了不孕症时,周秉义也不离不弃,回家后面对父母,也坚持谎称是自己在干活的时候受伤导致的无法要孩子,在父母面前保护了郝冬梅,他对于责任的承担和对妻子的呵护都表现了他的爱,以及他对于“好人”标准的坚守和意义。
周蓉则是个敢爱敢恨、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也有着普通知识分子的清高脆弱,从瞒着家人跑到贵州乡村插队,追求自己的爱情,到下乡期间给孩子们上课,并且发动乡亲们将女孩也送来读书。她有着自己的事业追求和价值体现,俨然是独立勇敢的新女性形象。
周秉昆的人物性格对比相对来说更加强烈,既有着小人物那种怯懦、胆小犹豫的一面,也有顶天立地、有责任和担当的一面。从一开始看到涂志强被枪毙而当场昏过去,到偷偷送钱给郑母,而且每月都会将自己的5元跑腿费也塞到郑娟一家的生活费中去,知道郑娟曾被骆士宾伤害弄断一根肋骨时,也二话不说给了骆士宾一巴掌。
和郑娟在一起后,为了避免大家的闲言碎语伤害到郑娟,告诉大家楠楠是他的孩子,后面也努力工作,给家人买了大房子。周秉昆有着小人物的烦恼,受到外界目光的影响,觉得自己没有出息,不能为家里人争光,却也有着小人物的伟大,关心家人和父母妻儿,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爱的人,为他们吃苦也甘之如饴,无条件付出就是为了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主流价值将塔尖上的人高高挂起时,《人世间》通过描写平凡人、平凡家庭的一生,聚焦金字塔底下“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感受和人生起伏,来歌颂平凡人朴实的光辉和宣扬坚持做“好人”的伦理追求。
现实主义美学下的正向价值
《人世间》基于现实主义创作而展开,在电视剧商业化、同质化的趋势下,坚持主流价值观引导和艺术表现,通过对平凡人生活的叙述展现中国社会改革时期的社会思潮演变。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越来越重视真实性,要客观理性地反映时代背景,要真实不虚地描绘时代故事,拒绝华丽浮夸的包装,用人物和影像的审美提升来艺术性地反映社会全貌。
《人世间》从“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视角去剖析社会改革的年代,周家长子周秉义肩负长兄责任,对弟弟妹妹关爱有加,虽然成为厅级干部,最后却选择回到吉春改造“光字片”。饮水思源的他,不论后面多少风光,他都不会忘记自己来自平民家庭,那份坚持做“好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种在他心里,使得他不论身兼何职,都能恪守本心,脚踏实地。周秉义从“光字片”来,回“光字片”去,来去一遭,初心不变,突出了权力来自群众,又回到群众中去,权力应为群众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周家次子周秉昆虽然怯懦胆小,但是保护起家人来绝不含糊,他代表着历史长河中无数个没有名字的平凡之人,不能成大事,但却守护着自己的小家,家人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动力。也正是这一股股劲,构成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周家女儿周蓉勇于追求爱情,为了爱情可以瞒着父母只身一人跑到贵州下乡,并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下乡期间,鼓励大家将女孩子送来读书,由此可见,周蓉是个有主见、独立自由的新女性。除了周蓉,此剧中的其他女性也各有特点,周母李素华勤勉、坚毅,郑娟的不屈、知恩图报,都反映了不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劳动妇女的价值观,都深深受到了中国文化和伦理的影响。
《人世间》以周家三兄妹不同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将流动到不同阶层的三兄妹的思想变化和社会经历作为研究样本,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穿插剖析。虽然三兄妹各有不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对于他们人格的塑造是刻在骨子里的,不论身处什么阶层,他们都坚持做一个“好人”,坚持做一个利他的好人。
场景细节还原下的故事底色
《人世间》为了还原真实性,对于空间打造是极为重视和下功夫的,环境的真实还原对于故事的烘托以及观众的体验感都是重要的。通过场域的搭建,细节的处理,能使得观众迅速进入空间,诱发他们的历史记忆,从而产生共鸣。
《人世间》剧组辗转多地进行现场取景,耗时耗力还原道具,不论是邻里串门闲聊会把瓜子壳、橘子皮扔进去的痰盂,还是挂在烟囱上接黑水的玻璃罐,亦或是帽耳朵一高一低的雷锋帽,都展现了这部剧生活场景的颗粒度有多细。有着时代记忆的那部分人,看到这些细节马上会勾起回忆,岁月的匆匆和青春的流逝将深深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将他们心底那份情感回忆具象化了。年轻一代看这部剧,在质感厚重的叙事下也会身临其境,感受到父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父辈的价值观和情感将在他们这里得以延续。
除了细节还原,该剧对于平凡人的人间温暖也刻画得十分到位,李素华和孙子一起包饺子的时候,看到案板上的刀便立刻拿开,擀面的时候切下一小块给孙子玩。这些动作没有一句话,也没有过多的叙述,都是很自然而然的动作,却也是很温暖很贴近现实的动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周母小心翼翼收着留给周蓉回来吃的罐头,旧门贴的新联等等,都体现了平凡人温暖的底色。在影像拍摄上,也大量采用了对比和逆光的技巧,由此突出平凡人的人性温暖和光辉。
《人世间》用细节的场景还原深刻践行了现实主义表现,对动作的细节设计加强了故事温暖的底色,自然而然的动作又是对现实主义的另一角度的表现。
结语
《人世间》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大剧,更是一部通过场景细节和故事来引起观众思考的一部剧。
它肯定了“沉默的大多数”,歌颂了平凡人的人性光辉,展现了平凡生活温暖的一面,在观看中,故事会打动人心,温暖会给予每一个平凡人力量和鼓舞。在现实生活中,《人世间》也可以给予我们指南,平凡人的韧性将支撑他们跨过一道又一道生活的坎,促使他们乐观面向生活。总而言之,《人世间》用小人物看大时代,通过场景的细节还原和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平凡人的坚韧和平凡生活的温暖,也给予观众一定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