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弥勒文化地标,揭秘千年古城的魅力
打卡弥勒文化地标,揭秘千年古城的魅力
2024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1-11月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达1677.68万人次,同比增长18.29%;实现国内旅游总花费207.08亿元,同比增长28.29%。这座被誉为“滇南福地”的小城,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文化地标的独特魅力
在弥勒市的文化地标中,弥勒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该馆坐落于雪窦山山脚,与东北面的弥勒圣坛相呼应。馆内展陈设“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翰墨佛缘”三大主题展,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馆内展出各类展品3000余件,其中文物73件,包括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15件(套)、三级文物23件(套),另有2974件其他各类艺术品。
值得一提的是,“翰墨佛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艺术珍品展”遴选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1000余件画作精品、6组等比例3D打印石窟寺造像以及20幅壁画,生动呈现佛教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融入中华千年文脉的历史进程。
除了弥勒博物馆,张冲故居也是弥勒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张冲故居位于弥勒市东部的东山镇舍木村委会松棵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中毁于火,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在原址上重建。整幢建筑群占地630平方米,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四合院。该故居距东山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弥勒市市区48公里。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1年3月被公布为红河州革命遗址,2021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弥勒市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璀璨夺目。阿细跳月是弥勒市最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曾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波兰华沙第三届世界青年节、世界音乐之都等地演出,展现了弥勒市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
文化保护与国际交流
2024年6月13日,2024国际青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对话系列活动在弥勒市启幕。此次活动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南非、巴基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媒体记者和国际青年参加。活动包含“国际青年交流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第三届“可爱中国”主题国际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世界遗产保护国际青年红河倡议发布仪式、中外青年代表圆桌对话会等多项活动。
活动期间,部分使节、国际青年还前往元阳县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参访,在阿者科村开展田野调查,调研传统村落保护、阿者科模式、木刻分水法、民族刺绣、哈尼古歌等,调研坝达梯田生态保护、乡村旅游情况及多依树梯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交融
弥勒市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因唐宋时期云南东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弥勒部”迁居于此而得名。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设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设弥勒县,2013年3月撤县设市。如今的弥勒市,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座充满现代活力的文旅新城。
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弥勒市文旅局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2024年入库的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9.2462亿元。同时,弥勒市还积极引进并新签约多个文旅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8.23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品牌创建方面,弥勒市通过完善和提升A级景区配套设施改造,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同时,积极申报云南省品质旅游线路和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推动了一批优质旅游产品的涌现。
下一步,弥勒市将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弥勒空气养肺、景色养眼、文化养神、美食养胃、温泉养身的“五养”优势,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为弥勒加快建设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市贡献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