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红花抗抑郁和保肝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25: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红花抗抑郁和保肝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感到悲伤和无法体验快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并伴有日常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抑郁症和肝脏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西红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在抗抑郁和保肝方面的应用早有记载。本文将从西红花中的有效成分出发,详细阐述不同活性成分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

1.西红花成分分析

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西红花中存在100多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为二萜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顺/反西红花酸的羧基与龙胆二糖、葡萄糖、三葡萄糖的羟基形成的酯,又称为西红花苷类成分,此类化学成分也是西红花发挥抗抑郁和保肝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西红花发挥抗抑郁和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为西红花酸、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西红花醛、西红花苦苷和山柰酚-3-O-槐糖苷(kaempferol-3-O-sophoroside,PCS-1)。

2.抗抑郁和保肝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2.1西红花苷

2.1.1 抑郁症

西红花苷是西红花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也是研究者探究西红花抗抑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西红花苷可通过调节MAPK信号级联、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VTA/mPFC信号通路、调节PACAP信号通路、抑制NF-κB和NLRP3信号通路、增强AHN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恢复GHSR/PI3K信号通路、激活NAMPT/NAD+/SIRT1信号通路、改善神经炎症、增强抗氧化能力、重建HPA轴和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

2.1.2 肝脏疾病

西红花苷对氧化铜纳米颗粒、四氯化碳、二嗪农、双酚A等有毒化学成分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降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NF-κB水平,逆转肝细胞凋亡及修复损伤的肝组织结构。

西红花苷对γ射线诱导的肝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机制减轻γ射线所致的大鼠肝损伤并保护肝脏组织。

西红花苷对来氟米特、顺铂、棒曲霉素等诱导的肝损伤,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减少氧化应激标志物,下调TLR4/ PI3K/mTOR通路、抗纤维化、抗凋亡、TLR4/MyD88/NF-κB p50信号与TGF-β/BMP下调、激活BAMBI信号、上调miR-9与miR-29受体和抑制p38 MAPK、p53和的激活。

西红花苷对NASH、创伤失血性休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西红花苷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肝损伤。

2.2西红花酸

2.2.1 抑郁症

研究表明,西红花酸可通过调节MAPK信号级联、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调控色氨酸代谢途径、抑制神经炎症的发生及防止神经元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西红花酸40 mg/kg具有快速抗抑郁样作用,给药后起效时间仅为3 h,并且其效果能够持续至少2 d。进一步分析表明,西红花酸之所以能够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并调节与神经保护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了CRS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损伤。

2.2.2 肝脏疾病

西红花酸被证实对NAFLD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西红花酸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从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脂肪堆积、脂肪性肝炎和肾功能障碍。同时,西红花酸还可通过调节人正常肝L02细胞和斑马鱼模型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来改善NAFLD。

西红花酸还可以保护药物和其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研究表明,西红花酸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被三氧化二砷损伤的大鼠肝组织。西红花酸还可治疗免疫正常的登革病毒感染小鼠的肝损伤,其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促炎反应和肝脏中NF-κB的核转位有关。

2.3西红花醛

2.3.1 抑郁症

研究表明,西红花醛可通过改善CUMS诱导引起的小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组织损伤及血清5-HT、多巴胺、BDNF等神经递质水平,MAPK/ CREB1/BDNF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重要通路之一。

2.3.2 肝脏疾病

研究表明,西红花醛对NAFLD和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所致的肝损伤均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西红花醛可显著降低ALT和AST水平,减少肝窦扩张、炎症细胞迁移和kupffer细胞,降低Bax和Caspase-3的表达。

2.4 PCS-1

2.4.1 抑郁症

研究表明,PCS-1可通过促进小鼠脑神经瘤Neuro-2a细胞和原代神经元中突触的增加,改善皮质酮和CUMS小鼠模型的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BDNF的生成,减轻海马萎缩并诱导自噬减轻NLRP3神经炎症,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AMPK信号通路。

2.4.2 肝脏疾病

研究表明,PCS-1可通过提升抗氧化酶(包括SOD、CAT和谷胱甘肽)的活性,减少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增强Bcl-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并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L-6和NF-κB-9的表达,有效减轻叔丁基过氧化氢引起的氧化性肝损伤。

3.结语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西红花主要活性成分在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西红花酸、西红花苷、西红花醛及PCS-1等主要活性成分,在抗抑郁和保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成分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级联和肠道菌群、抑制NF-κB和NLRP3信号通路、激活mTOR、增强抗氧化能力、重建HPA轴和清除自由基、增强AHN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恢复GHSR/PI3K信号通路、激活NAMPT/NAD+/ SIRT1信号通路、激活AMPK信号通路等方式,展现出显著的抗抑郁效果。同时,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GF-β/BAMBI信号通路、Nrf2/HO-1信号通路、TLR4/ PI3K/mTOR信号通路、TLR4/MyD88/NF-κB p50信号通路和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等,对肝损伤、脂肪肝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肝脏疾病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产生的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抗抑郁和保肝活性的交互作用机制。

本文从深入探索西红花的有效成分出发,全面论述了不同活性成分在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这些研究不仅为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提供了科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然而,尽管大量研究揭示了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但对于这2种疾病共病的治疗机制,目前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提示未来在这一领域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其作用机制。

总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抑郁症和肝脏疾病共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不仅有助于提升对这2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也将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开辟新的路径和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