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果书记"到产业领军人:广东"兵支书"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水果书记"到产业领军人:广东"兵支书"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广东茂名电白区观珠镇大榕村,退役军人许永柱完成了一次令人瞩目的转型——从"水果书记"到沉香产业领军人。这位曾经靠种植百香果带领村民致富的"水果书记",如今又在沉香产业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许永柱的故事,是广东"兵支书"群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凭借军人特有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兵支书"们充分发挥了产业带头人的作用。他们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电白区沙垌村,沉香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沙垌村副主任蔡明忠带领45名退役军人,推动沉香种植覆盖5500亩,2023年产业收入突破10亿元。每天有2000多名村民骑摩托车前来"就业",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的90后"兵支书"吴勇光,则带领村民走上了荔枝产业的致富之路。如今的元坝村,荔枝产业年产值高达2.5亿元,人均年纯收入5.8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荔枝之乡"。
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兵支书"们不仅在传统产业上有所建树,更在创新发展模式上展现出独特优势。他们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福州市长乐区玉田镇西埔村党支部书记黄幼幼,通过直播带货和品牌建设,成功推广西埔村白地瓜产业。2023年,西埔村党支部与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田间地头公益助农直播活动,累计销售白地瓜近1万公斤,入选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在电白区旦场镇楼阁堂村,退役军人杨华振创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黑棕鹅。他创新采用"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模式,不仅帮助41户146人脱贫摘帽,还发展出年养殖100万只以上的规模化基地。
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除了产业振兴,"兵支书"们还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长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带领村民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将灵芝种植发展成特色产业。信宜市东镇街道北逻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进喜,则通过引进企业、建设绿道和"网红打卡点",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政策支持下的"生力军"
广东省实施的"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为"兵支书"们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素质提升、政策扶持等措施,越来越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目前,全省已有22978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337名当选为"兵支书"。
从产业振兴到环境改善,从传统种植到电商创新,"兵支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