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只到万只:朱鹮保护的中国故事
从7只到万只:朱鹮保护的中国故事
朱鹮是世界至为宝贵的生态精灵,被誉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从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突破万只,朱鹮保护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典范。
朱鹮:东方宝石的重生
朱鹮(Nipponia nippon),又名朱鹭,素有“东方宝石”之美誉。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的干扰,上世纪朱鹮曾一度销声匿迹。
1981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经过43年的不断保护,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突破万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
保护之路:从发现到复壮
1981年5月,调查队第三次来到陕西洋县,在陕西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村及附近的金家河村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辛探索和社会各界不懈努力,朱鹮保护研究突破了三大技术瓶颈,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保护模式。
就地保护方面,采用无线电遥测和GPS卫星定位跟踪等技术,提高了监测效率,准确掌握朱鹮的活动范围和扩散规律。繁殖期在营巢地设立固定观测点,在巢树下搭建监护棚,实施全天候监测;巢树主杆涂抹黄油、安装防护装置防止蛇类、鼬科动物等天敌侵袭;巢树下布设防护网防止幼雏坠巢;在朱鹮营巢地设立了保护围栏,限制人为干扰,确保朱鹮安全繁殖。
同时,建立人工种群,开展易地保护。人工种群包括陕西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种群、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种群、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群、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种群、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种群、四川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种群、河北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种群、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种群等。
此外,还有野化放归种群。2007年5月,世界首次朱鹮野化放归工程在陕西省宁陕县实施,首批释放朱鹮26只,次年繁育出子一代个体,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朱鹮野化放归种群。
生态价值:从单一物种到生物多样性
朱鹮保护已超越物种保护本身,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生态名片,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珍稀物种;是中国人民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象征,传播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承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朱鹮保护拯救,是极小种群濒危物种保护拯救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成为中国濒危物种拯救的成功范例,为全球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高度称赞:“朱鹮保护是世界濒危物种成功拯救典范。”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朱鹮种群仍然面临近亲繁殖、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压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朱鹮保护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复壮朱鹮种群,让朱鹮在东亚大地上生生不息、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