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陆游等古诗词里的“尽忠报国”
岳飞、陆游等古诗词里的“尽忠报国”
“尽忠报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最早见于《周书·颜之仪传》,后在《宋史·岳飞传》中再次出现。它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崇高追求,更是当代人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精神内涵。让我们一起品味岳飞、王昌龄、李清照、文天祥的诗词,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岳飞:壮志凌云,精忠报国
岳飞的《满江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词中写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几句词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精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句词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精神。三十年的功名如同尘土,而自己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那一片辽阔的天空与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是对自己的勉励与警醒,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不负青春。
下阕则更加凸显了作者的民族仇恨与报国之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耻辱的深深记忆和对消灭敌人的决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则是对战斗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战斗胜利的渴望。最后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
王昌龄:边塞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展现了边疆将士的生活和情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黄沙百战穿金甲”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不破楼兰终不还”则体现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通过赞扬项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但无堆砌之弊。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展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作于文天祥被俘后,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颔联用了两个比喻,国家破碎好像风吹柳絮,个人飘零好像雨打浮萍,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我和我的祖国,像还和浪花一朵,就是这个意思。惶恐滩是江西黄公滩,文天祥曾经在这里打过败仗,惶恐和伶仃用了双关的修辞,把地名和心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就是名句了,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而把自己的赤胆忠心放在历史的高度,留给后人评说。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古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在当今时代,这种“尽忠报国”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国家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录:引用诗词原文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