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悬吊治疗技术: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46: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悬吊治疗技术: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悬吊训练技术(Suspension Training Therapy)是一种物理康复手段,它利用特殊的悬吊装置减轻患者的体重负担,降低对关节和肌肉的压力,在这种减重环境进行一些正常情况下患者无法完成的动作,如行走、站立和平衡锻炼,从而达到辅助患者进行运动训练。通过这种康复手段可以增强肌肉功能、改善运动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协调及恢复日常功能。

悬吊技术的发展历程

  1. 源于二战康复治疗。
  2. 自20世纪60年代起,吊带在挪威被用于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
  3. 90年代初期,挪威康复工作者提出了悬吊训练疗法理念与原则。
  4. 1999年正式提出SET概念用于骨骼肌器官的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
  5. 自2000年起,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训练。

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

  1. 以闭链运动为主:闭链运动训练可以更好的激活和训练局部稳定肌;
  2. 渐进抗阻训练原则:训练开始时进行低负荷训练以激活局部稳定肌,在每次训练中,应遵循组与组之间的训练负荷递增直至患者出现疼痛或动作完成不正确为止,如此可以不断增加对神经肌肉的刺激,迅速恢复稳定肌的活力。
  3. 训练中无痛原则,保持正确的姿势:疼痛可能意味着训练负荷过大,姿势不正确往往由于患者使用错误的运动模式完成动作,即以整体运动肌代偿薄弱的局部稳定肌。
  4. 在不稳定的平面上进行训练:身体的不稳定可更有效的刺激局部稳定肌。
  5. 使用振动技术:对悬吊着患者的绳索用双手进行高频率的振动,可增加不稳定性。
  6. 注重整体性训练:可将人体理解为一个由各个关节构成的动力链,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通过其上下传递。

悬吊训练在临床上的运用

在悬吊方式下进行运动训练有很多便捷的地方,几乎肢体的所有开链与闭链运动都可在悬吊方式下完成,并且有多层次负荷强度可以选择。

  1. 瘫痪病人的运用
    瘫痪病人由于神经肌肉的病损使得其功能受损,不仅出现外周肌肉功能的降低,也会出现核心肌肉的功能降低,其在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中的功能都受到削弱。此时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在悬吊的方式下进行训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悬吊技术对中枢瘫痪的病人进行反射的诱发,尤其是对小儿脑瘫的患者。利用SET提供的悬吊配件,可以让脑瘫患者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反射诱发,OT训练等,也可以利用悬吊装置让患儿在辅助下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SET提供的辅助让治疗师在给患者治疗时有更多的空间来辅助、诱导患者进行训练。

  1. 疼痛病人的运用
    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将导致局部肌肉稳定性降低,感觉运动功能降低,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心血管功能降低,并导致慢性疼痛。运用悬吊技术对稳定性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治疗腰背疼痛。

  2. 骨折病人的运用
    骨折患者在进行必要的复位和固定后,需要早期的运动以维持和改善功能,这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手术的成败。早期运用悬吊技术,患者可以很安全的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运动训练。

悬吊治疗技术的风险评估及禁忌症

  1. 训练前检查悬吊设备,绳、带等用具的牢固性,排除断绳、滑脱等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防止出现故障,如断裂、脱落等。
  2. 取得患者同意,并向患者交代解释训练流程,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密切配合。
  3. 检查患者肢体受力部位皮肤及感觉情况,排除禁忌症(皮肤破损或压疮禁用)。
  4. 过紧的悬吊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影响组织的正常代谢;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压迫神经,导致麻木、疼痛等不适症状。
  5. 训练时选择适宜的起始负荷、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6. 注意全程无痛训练,若出现疼痛明显或不能坚持时必须退回较低的训练水平或及时停止训练。
  7. 训练工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安全,对患者进行讲解、鼓励,并询问有无不适反应,保持呼吸节律,避免憋气。
  8. 脑卒中患者的悬吊训练是基于Brunstrom分期,选择悬吊点和弹力绳来进行的。期间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以及其他损伤,避免造成异常运动模式。
  9. 训练前询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排除血压控制不稳所致眩晕、恶心等不适。

骨结核、肿瘤、骨折未愈合、脱位等,及严重心脑肾疾病患者。对神经、脊髓压迫症状明显者、椎管狭窄者急性发作期效果不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