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到重生:海南特有珍稀物种的保护之路
从濒危到重生:海南特有珍稀物种的保护之路
从濒危到重生:海南特有珍稀物种的保护之路
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深处,生活着两种极其珍稀的动物——海南长臂猿和海南坡鹿。它们不仅是海南的特有物种,更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海南省的持续努力下,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都实现了显著增长,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典范。
珍稀物种的生存现状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这种被誉为“雨林歌王”的动物,以清亮动听的叫声闻名,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旗舰物种。然而,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南长臂猿曾一度濒临灭绝。
海南坡鹿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海南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带。这种体型狭长、毛色赤褐的鹿科动物,栖息于热带低海拔的稀树草原和落叶季雨林中。它们晨昏觅食,视觉和听觉敏锐,奔跑迅速。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栖息地缩小和偷猎,海南坡鹿的数量曾急剧减少。
保护之路:从困境到希望
为了拯救这些珍稀物种,海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海南长臂猿为例,2005年,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正式成立。通过多年的保护监测,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群7-9只,恢复到如今的5群36只。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的实施:
栖息地修复: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的情况,霸王岭分局补植了大量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并搭建了6条绳索廊道,帮助它们在分割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
科技监测:中国林科院自主研发的海南长臂猿声音传感器阵列设备,实现了海南长臂猿鸣声的自动采集和远程定位,声音识别精度达90%以上。这一技术突破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生态修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基本完成人工林处置一期工作,共处置人工林22.89万亩。通过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模式,促进森林正向演替,有效维持了热带自然生境的原真性和植被类型的完整性。
海南坡鹿的保护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项目,海南坡鹿的数量从濒临灭绝的26头增加到400头。大田自然保护区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坡鹿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
海南经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海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对单一物种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上。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这一举措将分散的自然保护区集中连片,形成了连贯的生态廊道,有效提升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政策支持方面,海南省相继修订颁布了20多部有关自然保护区、森林、红树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海南省还发布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
科技创新也为海南的生态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构建了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探索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国际合作方面,海南发起的全球长臂猿保护网络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海南长臂猿保育、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等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为全球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海南样本”。
结语: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美好家园
海南长臂猿和海南坡鹿的保护故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海南生态保护的成效,更为其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