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从集体舞锅庄到弦子舞,从踢踏舞到热巴舞,每一种舞蹈都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独特的藏族民间舞蹈及其服装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锅庄舞(即圆圈舞):这是一种集体舞,参与人数从几人到几百人不等。舞者围成一圈,以顿足为节拍,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随着歌声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踢踏舞:藏语叫“堆谐”,源于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并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拍,注重脚下节奏变化。又分为节奏较慢的“降谐”和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其他舞蹈: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藏族舞蹈服装有什么特征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开始加入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表现力。服装在舞蹈中起着装饰和烘托表现的作用,可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早在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这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时至今日,舞蹈服装的设计都是以舞蹈为核心,为舞蹈表演服务。因此,服装的样式、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特色等都需要通过服装来展现。因此,在设计前,设计师需要与编导密切配合,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西藏各地的舞蹈形式和服饰都有所不同。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犷,如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则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如藏族弦子舞。
在选择表现藏族舞蹈内容的服装时,会根据不同的舞蹈风格采用不同的色彩设计。例如,红色给人温暖、激情的感觉,常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舞蹈,如西藏昌都地区的热巴舞。而粉红色则给人娇美、清纯羞涩之感,常用于表现柔美、恬静的舞蹈。
在制作藏族舞台服装时,除了颜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纯度较低的色调,如黑色、蓝色、咖啡色等的协调,它们可以与其它色彩对比使用,起到衬托作用。无彩色中的金、银色在舞蹈服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在造型设计上,舞蹈服装主要受舞蹈内容的影响,设计者会采用舞蹈所表现地区原有的代表性民族生活服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变化和色彩的变化。如果能融合时尚流行元素,也会加以运用。
在面料的选用上,舞蹈服装主要注重料子的悬重感、弹性和轻盈度,以体现舞蹈者在舞台上的美感。舞蹈服装通过本身的造型、色彩和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现给观众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气氛,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1. 果谐(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示圆圈,“谐”表示歌舞,二者合而为一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西藏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
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
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
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
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
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拉萨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
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
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
拉萨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拉萨、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拉萨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拉萨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拉萨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西藏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平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
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西藏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发情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
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平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
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中国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