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新突破
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新突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全球3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近12%。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简称BLVR)方面的应用。
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创伤更小、效果更佳
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研究证据最充分的介入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支气管镜在靶肺叶支气管内放置单向活瓣,促使靶肺组织逐渐萎陷,达到肺减容的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单向活瓣:一种是Zephyr端支气管活瓣(ZEBV),为鸭嘴形;另一种是Spiration端支气管活瓣(SVS),为伞形。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两种活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例如,VENT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纳入异质性肺气肿患者的研究,通过分析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等指标,表明鸭嘴形单向活瓣可轻度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而伞形活瓣(SVS)的代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EACH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月时,接受SVS治疗的患者在FEV1、SGRQ评分和6MWD方面表现出轻度改善。
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精准定位,提高疗效
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介入技术,它结合了虚拟导航系统,能够实现精准定位和治疗。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肺外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类似汽车GPS的导航系统,精准引导医生到达病变部位,实现精准取样和治疗。
上海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顾晔表示,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就像“气管里的GPS”,能够精准定位到毫米级,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还降低了手术风险。这种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直观的三维气道视图,有助于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并实时指导操作,降低手术风险。
临床效果与未来展望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这些新技术显著改善了慢阻肺患者的预后。例如,接受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患者,70.6%的受试者DLCO(肺弥散换气功能)达到临床获益的显著改善。此外,细胞治疗组的受试者运动能力(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SGRQ问卷)改善趋势也优于对照组,其中66.7%的细胞治疗组受试者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了30米以上。
这些突破性进展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有望为全球数亿慢阻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