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揭示:近四分之一中国人存在颈动脉硬化风险
北大研究揭示:近四分之一中国人存在颈动脉硬化风险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特征。这项基于1070万人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患病率高达26.2%,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21.0%,而颈动脉狭窄患病率为0.56%。更令人担忧的是,从50岁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就显著增加,年龄≥80岁时的患病率更是高达92.7%。
谁是高危人群?
研究揭示了一系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相关的因素:
- 年龄与性别: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增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 地域差异: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较高有关。
- 慢性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高血压会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分别增高60%、62%、48%。在研究中,近一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超结果异常。
-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风险因素。
如何预防和管理?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黄斌指出,针对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等风险因素者,45岁后可以每年自费查一下。但如果前述4个风险因素占了两个或以上,不管现在几岁,都要重视起来,开始颈动脉筛查。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对于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无症状低危人群,做彩超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
一旦检出颈动脉斑块,就需要强化血脂管理。综合资料显示,若单纯的颈动脉斑块或狭窄<50%,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处于正常范围,要综合考虑获益及风险,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针对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以上,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均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刘健教授强调,注重动脉狭窄和冠心病两个疾病的同步筛查非常重要。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已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留意是否有冠心病病史,视情况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或者冠脉CT检查。已确诊的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病变部位越多,越需要对另一处动脉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
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还有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运动量减少、情绪紧张等情况,既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相关的疾病筛查。
这项研究结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颈动脉硬化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定期筛查和积极管理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颈动脉健康,守护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