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宁品读】从张爱玲到家乡:一碗炸圆子里的年味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6: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宁品读】从张爱玲到家乡:一碗炸圆子里的年味传承

从冬月到腊月,过年的气氛渐渐变得浓厚了,忽然让我想起过年炸肉圆的情景来。说起肉圆,一点也不稀奇,天下肉圆都很圆,但工艺不同,口味各异。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东乡西镇南庄北村,其材料、配比、调味、手法,以及用油、火候,也有千差万别,炸出来的肉圆皆具特色。

江南江北大部分地区崇尚纯肉圆,当然,所谓纯肉,并非绝对,通常也会或多或少加些配料,如鸡蛋、藕、荸荠等。而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吾乡,则流行糯米肉圆,即在肉糜中掺入适量糯米饭。纯肉圆和糯米肉圆,无论是口感还是口味都截然不同。许多年来,当地人在哪种肉圆更好吃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只是各有所好而已,不应简单地分出高低优劣。从表面上看,纯肉圆似乎高档一点,糯米肉圆难免掺杂之嫌,可是糯米肉圆的特点在于其质感更糯软,入口层次更丰富,多食不腻,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后来我上大学读中文系,偶然中了解到作家张爱玲的曾外祖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而张爱玲喜欢吃的合肥丸子居然也是糯米肉圆,做法与吾乡的如出一辙。张爱玲的妹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合肥丸子是合肥的家常菜,只有合肥来的老女仆做得好,做法也不难。先煮熟一锅糯米饭,再把调好的肉糜放进去捏拢好,大小和汤圆差不多,然后把糯米饭团放入蛋汁里滚一滚,投入油锅里煎熟,姐姐是那样喜欢吃,又吃得这样的高兴,以至于引得全家人,包括父亲和佣人们后来也都爱上了这道菜。”

乡间不乏掌勺办菜的能手,每个家庭也都有灶上灶下玩得转的角色,逢年过节或亲朋来访,要做几道下酒菜应该不成问题。我父亲做菜自有一手,可惜平时无用武之地,而只有过年前几天,父亲喜笑颜开地从肉案上拎一只后座回来。一只后座约莫二十斤重,它奠定了我家春节期间几乎全部荤菜的基石,也给父亲展示厨艺提供了必要条件。

每年准备年夜饭,炸肉圆是重头戏。父亲郑重其事,将平常不围的围裙围上,平常不戴的眼镜戴上,难得一起使的两把菜刀都用上。序幕以剁肉为标志拉开,猪肉连肥带瘦,肥少瘦多,四六开,或三七开,肥肉多些则肉圆较嫩。肉洗净切丁后,两把菜刀似敲鼓,一番操作猛如虎,左右上下,自带节奏。在咚咚咚的剁肉声里,父亲想着妻子儿女一年到头能美美地吃上几顿肉圆,内心充满欢喜。那一刻,他手里握着的仿佛不是菜刀,而是一家之主沉甸甸的责任。

做糯米肉圆的程序中,糯米饭极其关键。选上好糯米,充分浸泡,蒸煮成熟,粒粒晶莹如玉。葱姜切末,加入肉糜一同剁细,鸡蛋数枚打散,盐、味精等调料酌量,顺同一方向搅和上劲。其间加少许清水,而后挤搓成团,蘸水淀粉,入油锅炸。

过去乡下炸肉圆普遍采用棉籽油,俗称“棉清油”,与大豆油、菜籽油相比品质较劣,如今已不多见。在沸油的煎炸下,肉圆颜色从浅黄、深黄至浅红、深红。那时人们不太讲究细节上的美观,肉圆表面会有少许葱姜末被炸成黑色,却也无伤大体。炸好的糯米肉圆,中间糯软而表层脆硬、结实,若从桌上滚落于地,多半不会散裂。

三四十年前,乡村的年味是很浓的。一到腊月底,家家户户剁肉馅炸肉圆,声闻百步,香飘四邻,而孩子们为吃上两只刚出锅的肉圆,眼巴巴的,不知苦苦等了多少时日。像我们一家五口,每年过年备下的肉圆不过一两百只,得算计着吃。数九寒冬滴水成冰,肉圆盛在竹篮里,挂在房梁上,存放十天左右一般不坏。

小时候盼过年,总是抱怨时针的脚步走得那么慢,总是恼恨墙上的日历一张张撕掉还有那么厚。然而不知不觉,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故乡虽不遥远,那些日子却永远回不去了。偶尔想想,老家的风味似乎还在,比如糯米肉圆诱人的浓香,仿佛穿越时空,在我怔怔出神的那一刻扑鼻而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