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米食文化大赏:《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
春节米食文化大赏:《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
《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将于2025年1月22日至2月2日每天17:30在央视财经频道及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播出。由谢颖颖、高博、白影、黄小蕾、王智、陈铭等主持人组成的“米食寻味团”,将带领观众体验米食魅力。
米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米食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南北差异上。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因此大米成为南方人的主食。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面食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南方的米食文化讲究精细,从选材到制作都追求完美。广东的煲仔饭、福建的肉燕、云南的过桥米线,都是南方米食文化的代表。而北方的米食则更显粗犷,如东北的粘豆包、陕西的搅团等,都体现了北方人对面食制作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
米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一碗腊八粥,承载着中国米食文化的千年传承。在北方,腊八粥的食材选择质朴而丰盛,常用小米、玉米、高粱米等粗粮为基础,加入红枣、核桃、栗子、花生等食材,熬煮时需要小火慢炖,粥的口感浓稠厚重,温暖并充满细腻的谷物香气,非常适合寒冷的冬季。而南方的腊八粥则以糯米、薏仁、莲子、桂圆、百合等食材为主,注重细腻清甜的口感,熬煮时各食材要充分浸泡,粥的质地丝滑,富有层次感,反映出南方人的精细与温润。
腊八粥的文化渊源也很丰富。传说腊八粥的起源与佛教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的一段时间内,因苦行身体虚弱,受牧羊女赠予食物恢复体力,从这一故事中演变出腊八节煮粥供佛的习俗。此外,也有纪念岳飞和朱元璋的传说,腊八粥在各时期的故事传说中散发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民的敬仰之情。
春节米食习俗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一站,各地都有丰富的米食传统。汤圆、年糕、八宝饭等米食都承载着美好的寓意。比如,年糕寓意“年年高”,八宝饭则寄托了人们对富足、好运的向往。
在广东,元宵节炸物则以煎堆更为普遍。煎堆在北方等地叫作“麻团”,四川地区叫作“麻圆”,虽然名称各异,但全国各地都能找到类似的身影。煎堆和汤圆一样由糯米制成,经过高温油炸,鼓胀后的体型呈几何增长,这在粤语文化中念作“又喜又发”,衍生出“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具有招财属性。
期待第二季精彩呈现
《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将带领观众深入探索各地特色米食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从传统技艺到现代创新,全方位展示米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让我们一起在米香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