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JAMA热议: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新发现
Nature & JAMA热议: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新发现
近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和《JAMA》相继发布了关于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
微塑料:心血管健康的新型威胁
《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人体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研究显示,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有关。
研究团队分析了611名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样本,发现超过一半的患者(54%)颈动脉斑块中存在微塑料颗粒。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患者的死亡、心脏病或中风风险增加了4.5倍。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并影响健康,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项研究首次在人体重要血管中检测到微塑料,为理解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状
与此同时,《JAMA》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特征。这项研究基于2017年至2022年间1070万中国成年人的体检数据,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相关研究之一。
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患病率为26.2%,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21.0%,颈动脉狭窄患病率为0.56%。这些数据揭示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的普遍性。
研究还发现,年龄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50岁以后患病率显著增加。此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区域性的危险因素分布有关。
颈动脉斑块:危害与防治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可以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始于血管内皮的损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会加速这一过程。斑块的形成不仅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 脑卒中:斑块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至大脑,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脑部供血不足会影响记忆力和注意力。
- 生活质量降低:可能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
如何应对颈动脉斑块?
定期筛查: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药物治疗: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超过50%的患者,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均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手术治疗:当动脉斑块狭窄达到严重程度(≥70%),或狭窄超过50%但伴有脑缺血症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颈内动脉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饮食(低盐低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至关重要。
科学态度与未来展望
面对颈动脉斑块这一健康威胁,我们既要重视,又要保持理性。大多数颈动脉斑块是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的,只有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微塑料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同时,针对中国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策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颈动脉斑块是可防可控的,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对健康的关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