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明节AI“复活”逝者:技术进步还是伦理困境?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7: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明节AI“复活”逝者:技术进步还是伦理困境?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借助AI技术“复活”亡女,让女孩在数字世界中继续“生活”,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这不禁让人思考:AI技术是否真的能让逝者实现“数字永生”?这项技术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01

技术实现:从照片到“数字生命”

AI“复活”逝者主要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具体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数字孪生阶段:通过分析处理个人照片、视频等视觉资料,生成数字化形象,实现对外观的精确复制。

  2. 数字原生阶段:侧重于声音特征的提取、模型训练和生成,使数字人开始具备声音等部分“内在”特征。

  3. “数字永生”阶段:力图实现外观、声音、行为和思维的全方位模拟,达到类似“永生”状态。

目前,AI“复活”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实现表象的数字映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表示,AI“复活”的质量取决于数据量,当前所能实现的“数字人”仅是浅层的、表象的数字映像,尽管在模拟外观和声音方面取得成功,但在复制个体情感和思维模式上仍面临绝大挑战,跟拥有逻辑智慧的真人相差甚远。

02

案例分享:从个人缅怀到商业服务

除了包小柏的案例,AI“复活”技术还在多个场景得到应用:

  • 商汤科技已故创始人汤晓鸥的数字人“现身”公司年会
  • 网友接连“复活”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离世明星
  • B站UP主制作“复活”亲人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AI“复活”技术正逐渐商业化。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相关服务已悄然兴起,价格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这种商业化趋势引发了新的担忧:技术是否会被滥用?个人数据是否安全?如何防止诈骗?

03

伦理争议:情感慰藉还是伦理困境?

AI“复活”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慰藉方式,但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争议:

  1. 隐私与权益保护:涉及肖像权、名誉权等个人权益。根据《民法典》,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2. 商业化风险:存在诈骗隐患,需要加强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不能放任AI“复活”变成一门没有规矩和底线的“生意”。

  3. 心理影响:可能阻碍哀伤过程,甚至造成二次伤害。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指出,AI“复活”本质上挑战了突破生死的可能,可能会对人们身心层面造成潜在影响。

  4. 法律边界:需要取得近亲属同意。《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04

未来展望: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面对AI“复活”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建议:

  1. 立法规范:遵循“快立频修”原则,尽快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建议,针对新兴技术的立法规范应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底线。

  2. 技术监管: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对数字永生技术的使用和开发过程的监督。

  3.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数字永生技术的认识和意识,让人们了解其潜力和风险。

  4. 伦理思考:保持理性态度,审慎对待这一新兴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数字永生”是个伪命题,人类的大脑活动是宇宙间最大的谜团,“复制大脑”在技术层面无法实现。

AI“复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缅怀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所说:“给予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要尊重逝者亲人的选择。”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这类技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