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的“苦吟”精神:追求完美的艺术态度
贾岛的“苦吟”精神:追求完美的艺术态度
贾岛,这位唐代的苦吟诗人,以“推敲”的典故闻名于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诗歌的完美,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字句的斟酌上,更体现在对整首诗意境的精心构思。他的“苦吟”精神,不仅在唐代独树一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苦吟”精神的内涵
“苦吟”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同元使君春陵行》:“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留连江上城。美酒一杯谁与共,别花满头无复情。苦吟莫向朱门里,放意须归白社中。”这里的“苦吟”指的是为作诗而苦思冥想,反复推敲。
贾岛的“苦吟”精神,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推敲”的故事。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为了一个字的选用,竟然在大街上反复比划,最终得到了韩愈的指点,将“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贾岛对诗歌语言的极度讲究,更展现了他为追求艺术完美而不惜一切的精神。
“苦吟”精神的具体体现
贾岛的“苦吟”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字词的精良选择上,更体现在对诗歌意境的精心构思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中。
字词的精良选择
贾岛的诗歌,常常因为一个字的选用而反复推敲。例如,在《送无可上人》中,他写道:“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幻形迹会,聊同幽意论。”在自注中,他提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虽然“二句三年得”是夸张的说法,但足以说明贾岛对诗歌语言的极度讲究。
诗歌意境的精心构思
贾岛的诗歌,往往通过精心的构思,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例如,在《忆江上吴处士》中,他写道:“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全诗通过时空的交错,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贾岛对诗歌意境的精心构思。
生活中的体现
贾岛的“苦吟”精神,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早年出家为僧,生活清贫,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即使在仕途坎坷、屡试不第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他的这种执着追求,正是“苦吟”精神的生动体现。
“苦吟”精神的现代意义
贾岛的“苦吟”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效率和速度,而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贾岛的“苦吟”精神,提醒我们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
对当代诗歌创作而言,贾岛的“苦吟”精神更具有直接的启示。他的那种对语言的极度讲究,对意境的精心构思,对完美的不懈追求,都是当代诗人需要学习的。正如现代诗人闻一多所说:“诗人的责任就是把诗写好,把诗写得更完美,更精致,更经得起推敲。”
贾岛的“苦吟”精神,还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断前行。他的那种执着追求,那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那种为实现理想而不惜一切的精神,都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结语
贾岛的“苦吟”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是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这种精神,不仅在唐代独树一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学习贾岛的“苦吟”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创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