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兴大集:银川百年老集的春节记忆
崇兴大集:银川百年老集的春节记忆
“羊杂碎!饸饹面!”“卖粽子!”……农历腊月二十七,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声穿过晨曦,灵武市崇兴大集热闹开集。鲜肉、蔬菜、水果、美食、杂货,这座传承历史已逾百年的乡村大集,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着南来北往的顾客。
百年老集展新颜
崇兴大集的前身是大寨子集贸市场,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崇兴街道两旁耸立着许多土城堡,人称“寨子城”。其中一座清代将领董福祥手下总兵的土寨,因房屋破败颓废,被人们用作集贸市场使用,这便是崇兴大集的雏形。
据《崇兴镇画册》记载,民国时期的大寨子街上店铺林立,经营生资日杂、皮毛、布匹、中药材等。比如杨天民的“天成和”布料杂货铺,王天和的“乾兴魁”绸布日杂店铺。街上铺面最多的是义商何义江,拥有房屋60多间。此外,还有众多特色小吃店,如“马狗熊”的炸油糕、锅贴包子,“王四牛子”的糊饽、炒菜等。
如今的崇兴大集,经过多次改造升级,已焕然一新。市场占地面积约118亩,建设交易大棚21座,设有彩色集装箱摊位72座和大型综合超市1座。整个市场分为八大区域,包括瓜果、蔬菜、百货、牛羊、食品、粮食、休闲娱乐和家禽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春节年集年味浓
随着春节临近,崇兴大集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大集门口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老板,橘子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水果摊前围满了采购年货的顾客。杨静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这几天太忙了,连饭都顾不上吃,不过生意好了人心里当然高兴。”
崇兴大集现有固定摊位428个,临时摊位约291个。每逢农历2、5、8日开集,全年共有集市108个。据统计,开集日顾客流量约67.5万90万人次,非集市时间顾客流量约15.42万17.99万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大集更是人流量激增,日均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
特色美食飘香远
在崇兴大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各种特色美食。73岁的丁学义是“丁三代”饸饹面馆的“掌门人”,经营这家店面已有30年。每到开集的日子,面馆总是座无虚席。丁学义的饸饹面,筋道爽滑,汤头鲜美,是崇兴大集的招牌美食之一。
除了饸饹面,崇兴大集的特色小吃还有许多。比如“老张”的宁夏夹板,已经卖了30年;“老王”的粽子,从17岁一直做到63岁;还有炸油糕、锅贴包子、铲包子、糖酥馍、死面锅盔、油茶、干烙饼子、羊杂碎、凉粉、荞面饸饹等,每一种都凝聚着崇兴人的智慧和汗水。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近年来,崇兴大集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转型升级。2023年,崇兴大集实施了提标改造工程,对市场南片区集装箱区域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新建集装箱72座,对市场内部吊顶、地砖、消防、照明灯等重新改造升级,包括门头翻新、墙体粉刷装饰、水电暖安装工程、货架更换等。
2025年1月17日,银川市启动了“妙选银川·青春大集”主题活动,崇兴大集作为分会场之一,更是热闹非凡。活动期间,大集设置了“体验派”和“囤货派”两个区域,既有传统年货,也有现代商品。同时,还举办了非遗民俗展演、互动游戏、青葱民谣集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
为了刺激消费,银川市在活动期间发放了148万元消费券,实行满50减15元的优惠。同时,还安排了60万元实施牛羊屠宰补贴,保障春节期间肉类供应。
从“土味”到“时尚”
在崇兴大集,传统与现代、土味与时尚完美融合。73岁的丁学义见证了大集的发展变迁:“我小时候跟着父亲赶集时,这里还是一个十几亩的土场子,西侧有十几间土坯房。现在你看,多气派!”
如今的崇兴大集,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农贸市场,更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它承载着崇兴人的记忆与乡愁,也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繁荣与活力。
崇兴大集的变迁,是银川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平台,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品尝最地道的美食,感受最纯正的年味。
崇兴大集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就像一首悠长的歌,唱响在银川的田野上,诉说着一个百年老集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