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改变二战进程的军事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改变二战进程的军事奇迹
1940年5月,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港成为了二战历史上最著名的撤退战场。德军的“闪电战”将40万英法联军逼退至此,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撤退行动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希特勒的神秘暂停
就在德军即将全歼敦刻尔克的盟军时,希特勒却于5月24日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这一决定让联军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最终通过“发电机计划”成功撤离30余万人至英国。
关于希特勒下达此命令的原因,历史学家众说纷纭:
- 地形不利:敦刻尔克地区多沼泽和水网,不利于坦克作战,且当时正值雨季,可能影响装甲部队发挥。
- 政治考量:希特勒试图向英国示好,希望通过此举为未来谈判留有余地。
- 戈林的影响:纳粹空军司令戈林自信能独自完成任务,劝说希特勒将地面攻势暂停。
- 后勤问题:快速推进导致德军补给线拉长,装甲部队需要休整以应对后续战斗。
敦刻尔克的地理优势
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它拥有7个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长5英里的码头,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码头可以有效抵御来自英吉利海峡的狂风大浪。
然而,在战争状态下,一切都乱了。盟军的撤退行动面临着德军的陆海空三面夹击。成群的德军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飞来飞去,把炸弹倾泻在毫无掩蔽的海滩上,投在盟军满载撤退官兵的舰船上。
“发电机”行动的奇迹
盟军统帅部迅速制定了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他们一面坚持顽强防御,一面调动一切能够使用的大小舰船,实施战略退却。
英军迅速调集了1000多艘舰船,运载已经到达敦刻尔克的部队,同时忍痛给一些处于交通要道的部队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配合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作战,阻挡德军的攻势,掩护大部队撤退。
盟军的抵抗部队迅速在格拉夫林、敦刻尔克和尼波特一带,组织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防御阵地,从加来至敦刻尔克,尤其是在格拉夫林一线建立了重要的“洪水防线”。所谓“洪水防线”,就是将敦刻尔克和加来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打开,让大水淹没周围的低地,以便阻挡沿着海岸迅速北上、朝海峡港口推进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
当海水逐渐退去,只剩下一些不太深的积水时,古德里安等人的坦克集群便呼啸着向积水冲来,在隆隆的炮声中,积水溅起无数高大的水柱,刹那间,积水突然变成了火海。这是盟军的“水困火攻”阵。他们在积水中倒进了大量的汽油和酒精,炮弹和燃烧弹一落在水中,汽油和酒精便熊熊燃烧起来。烈焰吞没了德军的坦克,有的坦克搭乘人员惊慌失措,在烈火中乱冲乱窜;有的驾驶员被烧昏了,坦克停在那里任其焚烧。数支德军装甲部队就这样在烈焰中消失了。
然而,尽管盟军使尽浑身解数顽强防御,德军仍不断地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加强对敦刻尔克及海峡的袭击。成群的德军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飞来飞去,把炸弹倾泻在毫无掩蔽的海滩上,投在盟军满载撤退官兵的舰船上。盟军撤退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掩护将士撤退,英国空军与数量众多的德国空军一次又一次地顽强搏斗,将数百架德军飞机击落,从而使撤退舰队免遭更大损失。
盟军此次撤退由拉姆齐将军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交通要道。从5月19日起,盟军一直在退却,但部队因经常失去指挥、孤立无援、缺少睡眠、饥渴等原因撤退缓慢。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中,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露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快冒过头顶他们才上到船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去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歪歪扭扭地倾斜着……
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的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撤退行动一开始,便不再有任何机密可言,加上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继续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都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私人游艇,甚至救生艇和帆船,都加入了救援行列。在短短的9天内,这支临时拼凑的船队在德军的炮火和轰炸中,成功地将338,000名盟军士兵撤离敦刻尔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略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拯救了数十万盟军士兵的生命,更为重要的是,它保存了盟军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这次撤退行动展现了盟军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顽强精神,也成为了二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军事行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