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背后:谁该负责?
校园欺凌的背后:谁该负责?
校园欺凌,这个困扰全球教育界的难题,近年来在中国也日益凸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遭受过一次身体攻击,每十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到网络欺凌的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受欺凌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孤独感、失眠和自杀倾向,发生这些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孩子的两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谁该为校园欺凌负责?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法律明确各方责任
今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对校园欺凌中各方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根据解释,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共同承担民事责任。即使父母离异,也需共同承担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未与未成年人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不承担监护人的侵权责任,由该子女的生父母承担责任。
对于在校内遭受校外人员霸凌的情况,学校如果未尽到管理职责,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具体来说,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为第一责任主体,学校承担顺位在后的补充责任。如果第三人无法确定,学校可以先行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
学校:预防机制的主力军
教育部今年5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根据通知要求,各校需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惩戒举措。同时,学校还需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并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及时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这体现了校园欺凌预防工作的人文关怀。
家庭:不可缺失的一环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显示,溺爱、严厉管教或忽视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因此,家长需要:
-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 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应对问题
国际经验:挪威模式的启示
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关注和研究校园欺凌的国家之一。2002年,挪威议会就颁布了《校园环境法案》,并启动了“零容忍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卑尔根大学丹·奥维斯教授领导的OBPP项目。
该项目通过学校、班级、个人和社区四个层面的干预措施,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反欺凌体系。例如,在学校层面建立欺凌干预协调委员会,在班级层面定期组织反欺凌主题班会,在个人层面为涉事学生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在社区层面开展反欺凌宣传活动。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正如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所说:“在学校里,每个孩子都应感到被尊重、被接纳并且安全。”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