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躁郁症:早发现早干预
青少年躁郁症:早发现早干预
青少年躁郁症: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健康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波动为核心特征的精神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4000万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中青少年是高发人群之一。研究显示,约30%的成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13岁之前就有症状出现,而大约50%-67%的患者在18岁前开始出现病症。
这种疾病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及早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早期识别:这些症状要警惕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Childhood onset bipolar disorder, CO-BD)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容易与其他精神疾病混淆。其主要特征是情绪在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之间剧烈波动。
躁狂发作时的表现:
- 极度兴奋、乐观,甚至易怒
- 思维奔逸,语速加快,滔滔不绝
- 睡眠需求减少
- 自我评价过高,自信心膨胀
-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 冲动行为,如鲁莽消费、危险性行为等
抑郁发作时的表现:
- 持续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 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 自我价值感低下,过度内疚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 睡眠紊乱,食欲改变
- 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的躁狂期可能表现为易激惹而非典型的欣快感,抑郁期则可能更多表现为行为问题而非情绪低落。此外,青少年的症状可能更不稳定,快速循环,持续时间较短。
如何应对:家长和学校的行动指南
家长篇:
观察与记录: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记录其持续时间和频率。如果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剧烈,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建立支持性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压力和冲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理解和接纳。
寻求专业帮助: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详细的评估和诊断,确定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学校篇:
教师培训: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帮助他们识别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迹象。
建立支持系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分享学生的心理状况。
创造包容环境: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营造一个理解和支持的校园文化。
最新治疗进展:药物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
锂盐:研究发现,使用锂治疗的CO-BD患者有更好的长期效果,情绪平静的天数更多或抑郁的天数更少,自杀倾向更低。锂盐已获得FDA和EMA批准,可用于12岁以上的儿童。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一些药物如鲁拉西酮对10-17岁儿童和成人的双相抑郁症有效,但长期预防数据证据有限。
联合用药: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可能比单一疗法更有效。例如,服用锂和丙戊酸组合药物后病情稳定的儿童,在随机接受单药治疗时复发率非常高。
心理治疗:
家庭聚焦疗法(FFT):研究证明了家庭聚焦疗法 (FFT) 和相关团体疗法的益处。FFT 对有前驱症状的患者有效,可稳定抑郁情绪、降低复发风险并提高社会心理功能。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 可以用于儿童的跨诊断治疗,并且比常规治疗更有效,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双相情感障碍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识别和科学的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