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你了解吗
体位性低血压,你了解吗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感受:长时间处于蹲位状态,然后突然站起来时便感觉头晕眼花腿麻,眼前一懵黑,稍微休息一会,又会恢复正常。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感觉吧?常常人们会以为是贫血、低血糖、没休息好引起的。其实,很可能既不是贫血也非低血糖,而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祟!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立位性低血压):是一种临床现象,而不是一种疾病。它是指从蹲位或卧位后突然站起,人体血液快速从近心端流向足端,造成大脑等局部器官缺血、缺氧,导致颅脑和眼睛出现短暂性血供不足,从而发生头晕眼花、眼前一片黑懵状态,天旋地转,出冷汗等现象出现。
哪些人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尤其是老年人。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导致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典型症状有哪些呢?
1.头晕、眩晕;
2.可能伴随视物模糊、视野狭窄、黑朦;
3.部分人群可能会感到虚弱、疲乏、恶心、心悸等;
4.少数表现为晕厥、直立性呼吸困难、肩颈部背侧钝痛(呈衣架式分布),平卧位可缓解。
如何“远离”体位性低血压呢?
1.体位变化要缓慢,起床遵循三步曲:当我们变换体位时,最好以比较缓慢的速度,避免迅速站立,给身体一个反应的时间,尤其是老年人。缓慢起床,也可以在床上做些舒展运动后再起床。蹲下起身时慢慢起身,借助辅助力,比如说扶着桌椅。平时起床先在床上平躺30秒,然后在床边坐30秒,最后在床旁站30秒再行走。
2.平时多运动,适度锻炼。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跟血液循环不良有关系,不要长时间保持下蹲或者站立的姿势,因此平常多动一动,不但能让筋骨灵活,还能预防血管老化。如游泳、慢跑、体操等都是很好的运动。
3.避免过于疲劳,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避免过于劳累和疲劳,每天要保证自己有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中午要有午休的时间。不要经常熬夜,熬夜会导致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下降。
4.每天吃“好”一点,营养均衡。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改善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症状。
5.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原发疾病,减少相关组织器官损害,维持血压稳定。药物性因素引起者应及时就诊,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7.服用药物要注意。有些血管扩张或降低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物等,也会在老年人群中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现在你了解体位性低血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