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1型护卫舰:中国海军的起点
6601型护卫舰:中国海军的起点
6601型护卫舰,北约代号成都级,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自主建造的护卫舰,标志着中国舰艇工业的起步。从1957年首舰服役到1994年全部退役,这批护卫舰见证了中国海军从初创到壮大的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与建造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海军装备落后,主要依靠起义、缴获的老旧舰艇。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关于海军技术援助的“六·四”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包括50型(里加级)护卫舰在内的5种型号舰艇的技术图纸和一批材料、设备。
上海沪东造船厂在苏联专家组指导下,采用苏联提供的设计资料和设备,同时根据中国海情进行了局部修改。首舰于1955年4月15日开工,1957年5月30日完工交付海军。共完成4艘,分别命名为昆明、成都、贵阳、衡阳。
主要特点与技术创新
6601型护卫舰为通长甲板船型,配备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标准排水量1226吨,满载排水量1389吨。主要武器包括3座单管100毫米口径主炮、2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1座三联装533毫米反舰鱼雷发射装置。
该型舰最显著的改进是在1970年代进行的现代化改造。拆除舯部的三联装反舰鱼雷发射装置,加装双联装“上游-1”反舰导弹回转式发射装置及其配套的雷达系统和指挥控制设施。这一改装使6601型具备了有效对抗当时国民党军阳字号驱逐舰的能力。
服役历史与重要贡献
4艘6601型护卫舰最初在东海舰队服役。1964年9月,衡阳舰曾率领两艘扫雷舰艇截击两艘国民党军情报局特务船,击沉一艘,击伤另一艘。1974年西沙之战后,4艘护卫舰先后调往南海舰队,充实南海舰队实力。
1980年代初,海军舰艇舷号进行调整,4艘舰的舷号由205~208依次改为505~508。1986年8月1日,507舰的舰名重新命名为“凭祥”,508舰的舰名重新命名为“西昌”。1988年2月,在南沙海域永暑礁与越南海军对峙时,508舰作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巡逻编队的一员参与了行动。
历史意义与影响
6601型护卫舰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翻译复制苏联提供的舰艇资料,以及施工建造和试验试航过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舰艇设计和建造专门人才,奠定了舰船科研设计机构和造船工业的基础。这些技术人员在中国后续自建护卫舰、驱逐舰等舰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海军第一种自主建造的护卫舰,6601型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更为后续舰艇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启了中国舰艇工业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