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传统,数新年③——祭灶
讲传统,数新年③——祭灶
祭灶,又称小年、谢灶、送灶、灶王节等,是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灶神的崇拜,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祭灶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祭灶的日子通常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日每家每户将祭拜灶神,以驱邪禳灾、祈福保平安。关于灶神是谁,历来有许多版本,有火神祝融说、老妇说、颛顼之子穷蝉说等等。对应祭灶的由来也有自然崇拜、人神崇拜、祖先崇拜的说法。如今流传比较多的版本是灶神乃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人们或称其为“灶王爷”“灶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也行保护和监察之职。
灶王爷每年岁末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故而会在前一天祭祀灶神,供奉上糖瓜、饴糖等,希望灶王爷上天时能替自己说些好话。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祭灶礼俗的历史演变
祭灶礼俗,自古有之。周代“五祀”中就有祭祀灶神。先秦至汉初,祭灶在夏天进行,《白虎通·五祀》曰:“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东汉以后,逐渐变为腊月祭灶。《后汉书·阴识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魏晋以后,祭灶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四日。直到清代,祭灶时间有所改变。《清史稿·礼三》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受朝廷影响,民间也开始提前。如今,我国大致为北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即“北小年”,南方在腊月二十四祭灶,为“南小年”。
祭灶的供品与仪式
祭灶的供品五花八门,上文提到在东汉时的阴子方曾宰黄牛祀灶神,从此这一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唐宋时期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曾对此有过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众多供品中,糖饼、糖瓜、粘糕等甜食至今在各地祭灶仪式中都十分常见。
童谣“二十三,糖瓜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习俗。待举行过祭灶仪式后,人们便正式地开始为迎接过年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