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心脉瘀阻的新认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心脉瘀阻的新认识

引用
5
来源
1.
http://image.cntcm.com.cn/www/m/news.html?aid=254795
2.
http://szyyj.gd.gov.cn/zyyfw/dyjc/content/post_4397745.html
3.
http://szyyj.gd.gov.cn/zyyfw/dyjc/content/post_4445180.html
4.
https://www.gszyy.com/ywgz/mygzs/gssjmzygzs/wyzmygzs/mysxcc16111/content_35604
5.
https://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4666

心脉瘀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疼痛等症状。在《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心脉瘀阻”这一术语,但对血脉系统和心脏功能有着详细的描述。例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提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心脏与血脉的密切关系。

在现代医学中,心脉瘀阻通常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联。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认识与《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的理论相呼应,体现了古今医学在某些方面的共识。

国医大师王新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了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这一理论将古代医学的宏观认识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标尺。

王新陆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分为三个过程:正气亏虚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为发病之标。在治疗上,他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并创制了参红五圣丹、化浊行血汤等方剂。

以参红五圣丹为例,该方由人参、西红花、土鳖虫、水蛭、全蝎、地龙、虻虫组成。方中人参大补脾肺之气,西红花活血通经,五种虫类药物则具有破血逐瘀之效。该方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体现了血浊理论的实践价值。

王新陆的血浊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对心脉瘀阻的认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它将古代医学的宏观认识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标尺。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现代价值,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