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诞辰纪念:重温《龙争虎斗》
李小龙诞辰纪念:重温《龙争虎斗》
今天是李小龙诞辰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经典之作《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不仅是李小龙的巅峰之作,也是他打破华人在美国影视圈边缘地位的重要作品。
重返好莱坞
1971年,李小龙凭借《唐山大兄》和《精武门》在香港大获成功,成为香港最炙手可热的动作巨星。此时,好莱坞开始注意到这位华人武打明星。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主动联系李小龙,邀请他拍摄一部动作片。这正是李小龙梦寐以求的机会,他一直希望借助好莱坞平台将中国功夫和中国哲学传播到全世界。
创作过程
《龙争虎斗》是嘉禾电影公司与华纳兄弟合作的产物,双方各占50%的投资比例。李小龙在这部电影中身兼数职,既是制片人,又是编剧、主演,同时还负责动作设计和调度。他邀请了林正英、陈会毅等香港动作演员参与演出,还聚集了洪金宝、成龙、元华等后来成为香港动作电影中流砥柱的人物。
打破边缘地位
在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国情就是这样,而且这片还引起了轰动,大卫·卡拉丁火了。这个截活李小龙的大卫·卡拉丁是谁?他就是《杀死比尔》里的那个比尔。他与李小龙的徒弟、《猛龙过江》里的大反派罗礼士(查克·诺瑞斯),外加上李小龙的好友史蒂夫·麦奎因,并列为好莱坞第一代动作巨星,他们的接班人则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施瓦辛格。
想不到吧,好莱坞第一代动作巨星,都是李小龙熏陶出来的结果。
李小龙创作的《功夫》交给了大卫·卡拉丁,执导的《猛龙过江》直接捧火了查克·诺瑞斯。这都是李小龙回归好莱坞之前的事。至于史蒂夫·麦奎因,作为李小龙生前好友,则是李小龙死后葬礼上的抬棺者之一。
现在,李小龙自己正式杀回来了。
当年自己主动求角色,各种投书问路都没机会,现在自己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被好莱坞求着请了回来。所以,人呢,打铁还得自身硬。
当初,李小龙之所以选择回香港,目的就是计划利用香港作为跳板,再次撬开好莱坞的大门。既然直接进入不了,那就从侧门踹进来。
现在,他的目标实现了。
此时的李小龙,身份与话语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回好莱坞可以,但剧本必须我做主。当他接到了《血与钢》的剧本,直接就给拒了,要求改,大改,改成他想要的样子,否则就不拍。
这次是好莱坞在求李小龙,自然愿意遵循他的意见去改。修改的结果,是《血与钢》变成了《龙争虎斗》,李小龙担任了制片、编剧、主演、动作设计、调度等等诸多工作,一身多职。
当然了,这么多职务他也忙不过来,于是拉来了自己的兄弟林正英、陈会毅,来作为动作指导助理。片中的反派boss由石坚主演,那时候的石坚年龄已大,后面与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基本上都由林正英作为替身来完成,真正对打的是李小龙与林正英。
《龙争虎斗》的拍摄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对于华纳来说,是开辟了动作片新领域,壮大了自己在好莱坞的话语权。对于嘉禾来说,这可是这家初创的香港制片公司打入好莱坞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仅仅是嘉禾,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绝佳机缘。于是香港最具生机的动作演员都来了。除了老牌的石坚,以及李小龙请来的老朋友林正英、陈会毅,以及韩英杰老班底里孟海、钟发、陈龙等人。
另外,还有洪金宝、成龙、元华、元彪、元彬、董玮等后来在香港动作领域让人抖三抖的大人物们。此时的他们,都年纪轻轻,前来学习。后来的洪家班、成家班、董家班,基本上构成了香港动作指导导领域最强的几个班底。此外,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太保、大嘴、刘永等人的身影。
成龙被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被李小龙揪着头发暴打的15秒出场镜头,就来源于《龙争虎斗》。很多人以为那个镜头发生在《精武门》里,以为成龙饰演的是日本喽啰武士,其实不是。
片中第一次打斗戏,就发生在洪金宝与李小龙之间,是影片开场李小龙在少林寺学武出师,与师兄弟进行切磋的戏份,那个与他对打的胖子,就是洪金宝。
另外,还请来了实力派演员乔宏,以及邵氏打星杨斯,打女茅瑛等人。香港的新生派,被大批网络了进来。这可是李小龙前三部里从来没有过的富裕,人才首次这么充盈。前面全部抠抠搜搜,除了雷打不动的林正英、陈会毅,其他稍有名气的龙虎武师,压根看不到几个身影。
不过,话又说回来。
电影毕竟是一门生意。华纳是做了保留的,毕竟大时代并没有变,美国种族歧视依旧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1965年才通过《哈特-塞勒移民法》,之前美国移民局仍在按种族、而不是国
文化意义
《龙争虎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上,更重要的是它对华人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部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也让李小龙成为了全球华人共同的骄傲。他的精神和影响力跨越时空,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