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教你优雅表达失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教你优雅表达失眠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128A03M5I00
2.
https://kandian.sina.cn/article_5616937952_14ecbabe0020005272.html
3.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8f1ea30a8de5.aspx
4.
https://m.guoxuemeng.com/gushici/82586.html
5.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juv_fc5597ec6ce7.aspx
6.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aspx?id=524d064178e2
7.
https://lib.njpji.edu.cn/xinsheng_xq_1/416.html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这是苏轼在《倦夜》中对失眠的描写,短短十字,道出了无数失眠者的心声。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苏轼是如何度过一个个失眠的夜晚?他又如何将这份无奈化作流传千古的诗篇?

现代人的失眠与古人的失眠

在当今社会,失眠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而这一数字还在逐年攀升。现代人的失眠往往源于工作压力、生活焦虑或信息过载。我们会在深夜刷手机,试图通过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的烦恼,却不知这反而加重了失眠的症状。

相比之下,古人的失眠则显得诗意盎然。他们没有手机的干扰,却有着自己的烦恼。有的因爱国忧民而辗转反侧,如杜甫的“自经丧乱少睡眠”;有的因思乡而夜不能寐,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的因失意而失眠,如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轼的失眠:从《倦夜》到《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这位宋代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失眠达人”。他的失眠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情感丰富,意境优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代表作。

《倦夜》:失眠时的孤独与无奈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海南期间,时年64岁。诗中描绘了一个失眠的夜晚:诗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厌烦这漫长的黑夜。小窗外,天色始终没有亮起来。孤村中传来一声狗吠,残月之下,有几个人在行走?诗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双鬓早已斑白,只有旅途中的思绪在胸中盘旋。荒园中的纺织娘不停地鸣叫,却终究织不成布。

《记承天寺夜游》:失眠时的豁达与超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小品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一个失眠的夜晚,苏轼看到月光洒进窗户,便欣然起身。他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玩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幸运的是,张怀民也尚未入睡,两人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月光如水,竹柏的影子像藻荇一样交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苏轼感慨道: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失眠的原因与应对

苏轼的失眠,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贬谪经历。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选择用诗词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在《倦夜》中,他通过描写荒村的寂静和自己的衰老,展现了内心的孤独;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则以豁达的态度,将失眠转化为一次美好的夜游经历。

苏轼失眠诗词的现代启示

苏轼的失眠诗词,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失眠的启示。当我们面对失眠时,不妨学学苏轼:

  1. 接受失眠:不要过分焦虑,像苏轼一样,把失眠当作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
  2. 寻找乐趣:像苏轼一样,可以在失眠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阅读、写作或欣赏夜景。
  3. 保持豁达: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失眠,不要让它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失眠,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体验。苏轼用他的诗词告诉我们:即使在失眠的夜晚,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和宁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