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婚龄降至18岁:一个值得深思的建议
法定婚龄降至18岁:一个值得深思的建议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教授建议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的提案引发热议。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行法律体系的审视和对人口政策的思考。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数字调整,却牵动着社会各方的神经,引发了关于早婚、人口政策、法律逻辑等多重议题的讨论。
降低法定婚龄的法律逻辑
甘华田教授提出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的核心理由之一,是与现行法律体系保持逻辑一致。根据《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既然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那么结婚这一民事行为理应被包含在内。正如甘教授所言:“法定婚龄高于成人年龄,就会产生‘完全行为能力不完全’的逻辑矛盾。”
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法律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结婚本质上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而18岁作为成年年龄的界定,已经过法律确认。如果法定婚龄高于18岁,实际上是在暗示18-22岁(男性)和18-20岁(女性)这一年龄段的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显然与法律逻辑相悖。
社会担忧:早婚会否泛滥?
然而,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也引发了广泛担忧。许多人担心,这会引发早婚潮,影响年轻人的学业和事业发展。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早婚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成为社会问题。但正如甘教授所言:“降低法定婚龄并不等于鼓励早婚。法定婚龄只是法律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并不是说到了法定婚龄就应该结婚或必须结婚。”
历史经验也证明,法定婚龄的调整并不必然导致实际婚龄的变化。以唐朝为例,尽管政府多次下调法定婚龄至15岁(男)和13岁(女),但实际婚龄却远高于法定年龄。白居易的诗句“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反映了当时的实际婚龄状况。这说明,实际婚龄更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单纯由法律规定决定。
国际视野下的法定婚龄
从国际比较来看,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符合国际主流趋势。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法定婚龄均为18岁,美国多数州也是如此。日本在2022年4月将法定婚龄统一调整为18岁,与成年年龄保持一致。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法定婚龄与成年年龄相匹配,既符合法律逻辑,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人口政策的考量
甘华田教授的另一个重要论点是,降低法定婚龄有助于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在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降低法定婚龄不一定会立即带来生育率的提升,但它为那些希望早点结婚生子的人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结语:理性看待法定婚龄调整
综上所述,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在法律逻辑上是合理的,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但这一调整并不意味着鼓励早婚,更不会导致早婚现象的泛滥。实际婚龄的决定因素是多元的,包括个人发展、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法定婚龄的调整,既要尊重法律的逻辑统一性,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个体差异。
当然,这一调整也需要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比如,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和婚恋观引导,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