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防癌神器了解一下?
结肠镜检查:防癌神器了解一下?
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高位。 今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高位。这种疾病在早期往往悄无声息,许多患者直到晚期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结肠镜检查:预防结直肠癌的“金标准”
结直肠癌的进展大多会历经10—15年,在过程中通常会经过“腺瘤——不典型增生——癌”的演变,即良性息肉逐渐演变为恶性癌症的过程。管状腺瘤本身虽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不典型增生,逐渐恶变为癌症。因此,管状腺瘤被视为结直肠癌发展的早期预警信号,及时发现和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
“大多数的早期肠癌因为感觉不到任何症状,很难被第一时间发现。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有腹痛、出血、消瘦症状就诊的肠癌患者,确诊时都已经进展到了中晚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顾伟刚表示,我国结直肠癌十分高发,如何提升大众对于结直肠癌的认知,提高肠镜的筛查率,成为遏制这一局面的关键。
PSPDR:提升结肠镜检查效果的关键指标
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率(PSPDR)是评估结肠镜检查效果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8.73% vs 7.17%),在50-59岁人群中检出率最高,为9.36%。这类息肉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理对于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
创新技术助力结直肠癌筛查
虽然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许多人对其存在心理障碍。新型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为结直肠癌筛查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种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粪便中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评估患癌风险,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
杭州市西湖区卫健局与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覆盖1.9万人免费胃肠肿瘤筛查项目,采用了“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初筛+结直肠镜精筛”模式,有效提升了筛查效率。研究显示,这种筛查模式的卫生经济学费效比达到1:8.55,即筛查项目投入1元能够产生8.55元的社会效益。
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筛查
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如果有相关家族史,35岁就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大规模筛查,将高风险人群识别出来,进行重点的阳性闭环随访管理,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更降低了治疗费用支出,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结直肠癌的防控需要科技创新与公共卫生的深度融合,从单纯治疗向预防与健康管理转变。这不仅契合了“健康中国2030”倡导的理念,更为构建全民健康、长久发展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