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倪大红演绎《尚书》,央视这档节目让典籍“活”了起来
撒贝宁倪大红演绎《尚书》,央视这档节目让典籍“活”了起来
“穿越千年,对话先贤”,这句看似穿越剧的台词,竟然出现在央视的传统文化节目中。近期,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火遍全网,主持人撒贝宁和演员倪大红的精彩演绎,让这档节目成为文化类节目的新标杆。
当代读书人遇上“护书人”
在节目中,撒贝宁一改往日严肃的主持人形象,化身“当代读书人”,与古代先贤展开跨时空对话。而倪大红则饰演《尚书》的“护书人”伏生,用他那标志性的“倪氏眼神”和精湛演技,将一位历经沧桑却坚守信念的学者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创新演绎让典籍“活”起来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内容晦涩难懂,如何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这部典籍产生兴趣?节目组采用了“戏剧+影视+访谈”的创新形式,将历史场景还原与现代解读相结合。
在《尚书》这期节目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带领观众穿越回两千多年前,亲眼见证这部典籍的传承历程。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耳聆听伏生讲述他如何在战乱中保护《尚书》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原本枯燥的典籍变得生动有趣。
观众反响: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
这种创新的演绎方式,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这么潮!”“倪大红老师演的伏生太有感染力了,看得我都想去看《尚书》了。”
专家也对这种创新形式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典籍里的中国》用新颖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让经典不再‘高冷’,而是变得可亲可感。”
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通过现代视听技术,让静态的典籍转化为动态的视听内容,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也让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兴趣。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突然觉得历史不再遥远,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这种创新演绎方式,让典籍不再是书架上蒙尘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有温度,有情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