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给不给猫猫做绝育?看完再做决定吧
还在纠结给不给猫猫做绝育?看完再做决定吧
还在纠结是否给猫做绝育手术?本文将为您详细分析猫绝育手术的利弊,帮助您做出明智的决定。
什么是绝育
在探讨猫绝育手术的利弊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什么是绝育。有人可能会认为猫的绝育和人的结扎是一回事,但其实不然。人类女性的结扎手术一般是结扎输卵管,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会保留子宫和卵巢;男性的则是结扎输精管,同样也会保留睾丸。
而猫的绝育手术则不同,母猫一般是将子宫和卵巢一并摘除,当然也有只摘除卵巢保留子宫的情况;公猫则是将睾丸摘除,也称为去势。绝育和去势都是为了限制发情并达到终生避孕的目的。
绝育/去势的好处
中止发情行为
无论是否养过猫的人都应该听过猫发情时的叫声有多“惨烈”。猫发情的特征有很多,母猫会满地打滚,翘屁股,发出婴儿哭声般的叫声,有些还会在家里乱尿;公猫则会在家里四处喷尿。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食欲下降,情绪烦躁,且喜欢往外跑,住高楼层又没有封窗的猫很容易发生跳楼的情况。
母猫发情受温度、日照等多因素调控。在日照长(12-14小时)、温度适宜(10℃-30℃)的情况下,母猫会定期发情;公猫则是被动发情,只要受到母猫的刺激就可能发情。条件满足时,猫全年都可能发情。而绝育是中止发情行为的最好方式。
最小化健康风险
动物在较小的时候做绝育可以极大地降低乳腺肿瘤的发病率。研究表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之前绝育可以使乳腺肿瘤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91%、86%和11%。但对2岁之后的猫实施绝育,对乳腺肿瘤的发生没有预防作用。
绝育还能杜绝子宫蓄脓、子宫积液、子宫或卵巢癌等疾病的发生。现在做腹腔镜只进行卵巢切除保留子宫的手术越来越多,这样不会增加子宫积液或蓄脓的风险。保留子宫的唯一风险可能是子宫肿瘤的发病率会略高。
如果一旦有子宫方面疾病发生,进行病理性绝育手术是避不开的道路,到那时候手术风险也会呈直线上升。
延长寿命
研究发现(2013年的Banfield宠物健康状况报告),绝育母猫的寿命为13.1年,未绝育的母猫为9.5年;绝育公猫的寿命为11.8年,未绝育的公猫为7.5年。绝育母猫的寿命比未绝育的母猫长39%,绝育公猫的寿命比未绝育的公猫长62%。以上数据是基于46万只猫的数据进行统计的。
Intact Males:未去势的雄性猫; Sterilized Males:去势的雄性猫;Intact Females:未绝育的雌性猫; Sterilized Females:绝育的雌性猫
减少流浪猫数量
TNR计划就是把流浪猫带到医院进行绝育后放归,可以有效帮助减少社会上流浪猫的数量。但放归前一定要剪耳标做标记,否则之后很有可能会被其他爱心人士再抓回医院做绝育,这对救助人、医生、猫三方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绝育的弊端
手术的风险
绝育最大的弊端自然是手术的风险。手术需要麻醉,而手术的风险90%以上都是麻醉的风险。如果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肝肾功能异常,在术前没有进行相应检查,手术风险就会非常高。即便术中没有意外,术后恢复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术前检查非常重要。
肥胖
绝育后会肥胖可能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但需要纠正的是,不是绝育导致猫肥胖,而是不限制饮食和运动量低才会导致肥胖。关于猫绝育后能量需求会不会降低,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绝育后它们的胃口都会很好,食量也会增加。如果宠主不限制饮食,猫自然就会慢慢变胖。肥胖会带来寿命缩短、关节疾病、呼吸困难、高脂血症、运动不耐受、易中暑等问题。
毛色改变
绝育手术部位需要剃毛。对于一些有重点色基因的猫,如暹罗、布偶等,剃毛区域重新长毛后毛色可能会变黑。这是因为猫体内的酪氨酸酶(一种参与产生黑色素的酶)突变后,对温度非常敏感,只能在较冷(< 33℃)的皮肤区域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绝育部位剃毛后,皮温下降,酪氨酸酶浓度升高,产生黑色素就会增多,毛发自然就会加深。秋季或冬季手术的重点色猫,毛发变黑的概率可能比夏季绝育的猫高。有这方面顾虑的可以选择腹中线切口,而不是侧面切口。
绝育的年龄
最早建议的绝育年龄是在母猫生过一窝小猫后,后来变成首次发情后,最终兽医界定为6个月或更大年龄。现在又有将绝育年龄降低到4-5个月的说法,因为大概5个月时猫就已经达到了性成熟期。目前的科学证据显示,没有医学或行为学上的理由要延迟猫的绝育手术超过5个月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猫进行绝育手术更安全,手术难度较低,术后恢复也很快。母猫绝育后记得戴上伊丽莎白圈或手术衣。
总结
是否给猫绝育是宠主个人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其他人应该理解尊重。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猫绝育手术,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