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多汗症护理指南
夏日多汗症护理指南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多汗症患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汗症,医学上称为“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并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多汗症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身体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它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两种类型:
- 局限性多汗症:常见于手掌、脚底、腋窝等部位,可能引发湿疹或皮炎。
- 全身性多汗症:通常与其他疾病相关,表现为全身大量出汗。
饮食调理
夏季是多汗症的高发季节,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症状至关重要。
食物选择
清淡饮食为主:夏季饮食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补充微量营养素,又可以解暑。清淡的实质是少油,而绝不是不沾荤腥。因此,夏季也应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鱼、虾、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占到总蛋白质一半为宜。可以多喝些清热降暑粥,如绿豆粥、荷叶粥、莲子粥、薄荷粥等。
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夏季汗多易伤阴、丢失津液,食酸能敛汗、止泄泻。常见酸味食物包括番茄、柠檬、山楂、乌梅、葡萄、猕猴桃、菠萝、芒果等。在制作菜肴时宜适量加点醋,不仅增加风味,同时还具有杀菌、增加食欲以及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
适当增加苦味食物:苦味食物算不上什么美味,许多人不喜欢,但它却是夏季的健康食物。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有助于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常见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笋、茴香、生菜、芹菜、莴苣、杏仁等。另外酌量饮用啤酒、淡茶、咖啡、可乐等苦味饮料,可以清除人体内心的烦恼,还有助于增进食欲、健脾利胃。但是,吃苦味食物也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老人和小孩的脾胃多虚弱,故不适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
补盐补钾:夏季出汗多,体内丢失的盐分就比较多,因而要注意适当补充咸味食物。此外,出汗多也会导致体内钾离子的丢失,容易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所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荔枝、草莓、杏、芹菜、毛豆、大葱等,有助于保证人体钾的充足。
补充维生素:夏季出汗多,除了丢失无机盐外,还容易损失维生素,尤其应该注意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B1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糙米、小麦胚芽、猪肉等维生素B2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牛奶、乳酪、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新鲜的蔬菜水果。
饮食原则
少食多餐:夏季天气炎热,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夏季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餐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定时定量: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喜欢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夏季饮食应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注意饮食卫生: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变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因此,夏季饮食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生活习惯
除了饮食调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夏季多汗症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安排作息
夏季炎热干燥,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睡眠,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在50%-70%为佳。睡眠时间在6.5-8小时为宜,过长过短都不好。对晚上睡眠质量不高的人来说,中午小憩一会可以作为一种补偿,但午睡时间最好在0.5-1个小时左右,不要过长。
适度运动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大,运动要掌握好时间和强度。早上锻炼不宜过早,以免影响正常睡眠;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能量消耗过多,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建议采用慢跑、快走、健身操、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冷饮降温,因为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喝冷饮对肠胃有损害。运动后最好的饮料是温淡盐水,可以分少量多次饮用。
环境调节
注意避暑防湿:夏天,暑热难当,暑热属于阳邪,容易耗伤津液和元气,引起口渴多饮、唇干口燥、尿黄便干、心烦意乱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猝然晕倒、神志不清等中暑表现。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防暑就成了盛夏非常重要的事情。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时候出门或者剧烈运动。暑易耗气伤津,在高温下活动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夏季运动应以温和运动,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而损伤心气。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水分以及盐分。居住的环境也要注意清凉、通风。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饮食上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等,多吃一些消暑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等。可以用山楂、五味子等泡水,能够起到益气生津的效果:还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奶、蛋、豆类等。
注重养阳:《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时节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时候,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充足,秋天才有果实收获,冬天才可以享受果实。人和自然界一样,春夏生机勃勃,要维持这样的生机,就要靠人体的阳气,夏天养生重在保护阳气。中医学认为,夏季属阳,阳气旺盛,正是大自然阴阳气化、阴消阳长之时,故实为养阳之大好时机。这对于平素体质阳虚、多汗自汗、易患感冒、动则气喘者更应该如此。应趁夏季阳气旺盛之时平调脏腑阴阳,增强体质。养“阳”方法:一是要多晒太阳,尤其是晒早晨初升的太阳,以吸纳阳气精微(但10时至16时的太阳最为猛烈,此时不要晒,以防中暑);二是要晚睡早起(晚睡时间不超过23点),顺应天时,以利阴消阳长,并且巩固白天晒太阳摄取阳气精微的效果;三是要顺应阳气,阳气的特点是向上向外生发,顺应阳气的特点,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舒展筋骨,使机体处于一种升达的状态;四是保护阳气,防止过度损耗。也是养阳的重要措施。“太过不及”皆为病,过于耗散阳气会导致人体虚损,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各种疾病。防止过劳、过汗、贪凉饮冷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阳气生发有度,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
注重养心调神: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调摄精神,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的情绪,切忌大喜大悲,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夏季属火,火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上心为火脏,两火相遇,故易出现心悸、气紧咳嗽、胸闷、胸痛以及双下肢浮肿等心脏负担加重症状,故夏季应注意养“心”。养“心”招数:一是保持心理平衡,得不喜,失不忧,以免劳心过度;二是劳逸结合,凡事尽力而为,不可对自己期望过高,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三是要适当运动,不可一味静养,滴汗不出,与“阳气主泄”相违背,导致空调病、夏症的发生,而应在防暑降温之余(最好在早晨6
8点、晚上79点)适当运动出些汗,并喝些淡盐水补充出汗丢失的钠盐;四是放慢生活节奏,参加文娱活动,以使心情舒畅。按摩穴位亦可起到清心火、安心神的效果。如头部的神庭、百会和太阳穴,手上的合谷以及脚背上的太冲穴,均有调理肝经气血运行、降心气的作用。同样,拍腋窝也可解热去火。腋窝处有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共5遍。
医疗干预
对于症状较重的多汗症患者,可以考虑以下医疗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
- 外用药:如氯化铝溶液、明矾溶液等,用于局部止汗。
- 内服药:镇静剂、抗焦虑药等,适用于情绪性多汗。
物理疗法:
- 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通过电流导入水离子抑制汗腺分泌。
- X线照射:仅用于严重病例,通过破坏汗腺减少出汗。
手术治疗:
- 胸交感神经切断术:针对重度手汗症患者,效果显著但需谨慎选择。
心理调适
多汗症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心理负担。建议患者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同时家人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兴奋。因为多汗症原本就是因为神经兴奋才会导致汗液分泌过度,如果成天精神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那你的汗自然就止不住了。
总之,夏季多汗症虽令人困扰,但通过科学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