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迎小年,祭灶糖瓜香
大寒迎小年,祭灶糖瓜香
“大寒迎年,寒辞旧岁”。2025年的大寒始于1月20日,止于2月2日,恰好与农历新年的时间相交。在大寒期间,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小年。这个节日不仅标志着春节的序幕正式拉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祭灶: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
小年,又称祭灶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记载见于《礼记·祭法》。祭灶习俗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灶神作为家庭的保护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责。
按照传统,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祭灶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在灶台上供奉糖瓜、关东糖等甜食,希望灶王爷吃了之后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除了糖瓜,还会供奉水果、酒等祭品。祭灶仪式通常在晚上进行,需要准备香炉、清香、蜡烛等物品。在祭灶过程中,家中小孩不可到厨房乱跑,以免受到冲撞。
糖瓜:甜蜜背后的匠心
糖瓜是小年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其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在山东济南的杨庄镇,有着150多位从事糖瓜制作的手艺人,小年时节,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配比、发酵、淋糖、熬糖、拔糖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要二十多个小时。熬糖环节最为关键,需要四人接力式重复搅拌上千次,一人控制火候适中,直到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质地逐渐凝固,这才到了出锅的最佳时机。
炒后的麦芽糖温度可达100℃以上,待麦芽糖在户外凉至手可触碰,便进入到拔糖环节。作坊内,只见李根法和师傅们把糖挂在木钩上,靠着臂力,在弥漫着水汽的作坊里反复折叠抽拉,将拔好的糖捋得均匀顺滑,凭借经验来回对折几次形成糖片,再经过上下合缝,形成一个长约3米的中空糖管。
“来来,让一下,糖瓜来了。”李根法和另一位师傅两人将糖管抬出室外,借着冬日夜晚的寒意,将其迅速拉制成约5米长的细杆,糖管逐渐变硬,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利落地用剪刀剪出一个个酥脆的糖瓜。一冷一热中,漂亮的糖瓜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传统与现代:小年的传承与演变
尽管时代在变迁,小年的习俗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延续着。北方和南方虽然在时间上有所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但祭灶、扫尘、吃糖瓜等传统活动依然盛行。
在山东济南,糖瓜制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沁阳,人们还会制作一种甜口的祭灶火烧。在福建,人们则会制作年粽,寓意“年年高中”。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展现了中国年节文化的地域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
在当代社会,快消文化盛行,但像小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新媒体的传播也让各地的优秀文化样态得以广泛传播。无论是北方的糖瓜还是南方的年糕,无论是祭灶仪式还是家庭大扫除,这些传统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期盼。
小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祖先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品味这浓浓的年味,期待新年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