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带火的春节贴对联习俗
朱元璋带火的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这一习俗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春联的普及与一位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春联的起源:从桃符到纸制春联
春联的前身是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朱元璋与春联的普及
真正让春联普及开来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金陵琐事》记载,朱元璋曾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内容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和“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据《江苏文库·精华编》之《陔馀丛考》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便在除夕时传下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到了春节,朱元璋抽空上街,沿路观看各家各户的春联。遇到有人家没挂对联,这位皇帝还亲自挥毫泼墨给写了一副。
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屠户的。据记载,朱元璋在巡视时发现一家屠户没有贴春联,询问后得知是因为主人忙于生意,还没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随即为这家人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当朱元璋再次路过时,发现这副春联仍未贴出,询问后得知屠户将皇帝亲笔书写的春联高悬中堂,每日焚香供奉。
春联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春联不仅是春节的装饰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春联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描写春天景色,有的用天干地支的农历纪年寄予美好愿景,有的抒发理想,祈福纳祥,表达美好祝福。
在当代,春联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步伐,为我们带来了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文学艺术魅力的春联作品。
结语
从古代的桃符到现代的春联,这一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使得春联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今天,当我们欣赏着家门口的春联时,不妨感谢那位700多年前的皇帝,是他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