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智慧与儒家思想的核心
《论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智慧与儒家思想的核心
#2024答案之书#《论语》的智慧在数千年来启迪了无数人,作为一本无法被超越的国学经典,《论语》中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它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世智慧,帮助你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董宇辉说:我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性格里其实很大部分来自孔子。我刚才讲:美好社会不会凭空发生,它是需要我们去一起去营造的,所以教育很重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尤其对于我们这种读书人或者是当老师的人来说,他应该是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
小作文风波后,董宇辉将个人签名从“曾经是老师,现在是售货员”改为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
毋(拼音:wú),最早见于战国,本义是不要,表示禁止,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词。
这四个“毋”,揭示了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是对于态度和思维方式的一种高层次要求,也是成为真正的“君子”所需遵循的原则。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毋意:不要去凭空臆测,凭空揣测;毋必:不要武断绝对 ;毋固:不要固执己见,兼听则明;毋我:不唯我独是,不要以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
因为,通过“勿意”,我们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通过“勿必”,我们可以减少焦虑和烦恼;通过“勿固”,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通过“勿我”,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我看来,这四个"毋"字是自我深省的锐利之剑。它们不仅是行为的指南,更是心灵的洗涤。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画地为牢,因为过于执着的态度而错失了成长和学习的良机,因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无法真正理解和接纳他人。
不可否认,《论语》,这部跨越千年的经典之作,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结晶。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而这部作品,正是他与其弟子们言传身教的记录,也是儒家学派的基石。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尽管篇幅短小,但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哲学、政治、伦理,还深入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尤其是其中的学习方法,更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 语句简洁,却富含深意,很多篇章都能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生动的场景,让人在阅读中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互动。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简单的话语,就道出了复习对于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进一步强调了复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论语》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成白话就是,子禽问于子贡曰,你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了解到当地的治理情况,这是靠打听,还是有人主动来告诉他的?
子贡说:我们老师是靠着温厚、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样的好品德得来的,老师的打听,和其他人的打听,那是不一样的。
关于学习方法,孔子这样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则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难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关于教育,孔子也在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成白话文就是,如果是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如果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与之谈论高深的道理。
乍一看,这是看不起人嘛,深思之则非也,来看看董宇辉是怎么讲解的:
什么叫作因材施教啊?孔子具体这样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什么意思?就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你给他讲难的。中等资质以下你给他讲简单的。这句话看着是一种歧视。恰恰相反,这句话才是一种真正的公平。让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
所以,孔子其实是非常民主的,他在推崇一种学术民主,而不是学术霸权。如果要推崇学术霸权,在他的时代里,他可以打倒一切。
如果每个人考初中、考高中都必须要明白奥数的话,那董宇辉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复杂得东西不要让所有人学,对吧?没必要,因为不可能有结果。所以从这个点上去说,孔子是推崇因材施教的。
而在学习态度方面,《论语》也给出了许多启示。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告诫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勇于向他人请教,学习的时候经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则是让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董宇辉说:孔子倡导一种快乐的学习观。 学习虽然反人性,但是他要鼓励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因此,孔子继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你懂得知识不如你喜爱知识,因为你喜欢它,你就会对它印象深刻。喜爱知识不如以此为乐。因为,如果你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会持续学习。
因为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更是耳熟能详。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从他人身上寻找值得学习的优点。同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则展示了孔子对于道德操守的坚守和对于人格完善的追求。
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阐述。他强调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中,孔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描绘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忧心忡忡、心胸狭窄。这句话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更是对每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提出了期望。
对于学习方法,孔子还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董宇辉对此讲解道:因为我以前是个老师,孔子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对同一件事情,你拥有更多的感悟,你拥有更深的体会,你就可以是老师。
所以我刚讲到了老师不创造知识,但是他能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贴切的、生动的案例,去讲述,去传递,将知识让更多人所知道。
这就是老师能做的地方,而且只要他把这个做得好,他在过程中有耐心,他能循循善诱,他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他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觉得特别是对于那些理解能力稍逊、反应速度较慢的孩子,这位老师可以说是无比称职,甚至堪称师德的典范。
他耐心引导,用爱滋养,这位老师用他的真诚和努力,赋予孩子们自信和力量,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道明亮的光芒。
《论语》不仅是一部记载孔子智慧的典籍,更是一部汇聚了政治、哲学、教育等多元领域的璀璨宝典。它以深邃的语言,指引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砥砺前行,如何塑造一个德行兼备的自我。
《论语》它如一位智慧的巨匠,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脉络,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孔子的智慧,犹如一泓清泉,滋养着后世的灵魂,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探寻人性的真谛。
在解读、研究和应用中,孔子的思想如同一颗永不凋零的明珠,焕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