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墓中的奢华葬制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墓中的奢华葬制
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一种独特的墓葬结构,以其奢华的用材和严谨的工艺闻名于世。这种葬制不仅体现了古代帝王的尊贵地位,也反映了汉代丧葬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黄肠题凑的定义、历史渊源、结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黄肠题凑的定义与历史渊源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黄肠题凑的结构特点
黄肠题凑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选择:黄肠题凑大量使用柏木。柏木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坚固耐用、耐腐蚀性强、散发香气等特点。例如,北京大葆台发掘的两座墓所建造的黄肠题凑,所用柏木足有一万五千多根。
结构工艺:黄肠题凑在墓室的密封防潮和防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结构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
发展演变:黄肠题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前期制作比较粗糙,四角采用纵横相压的方法交接;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制作更加精细,柏木多去皮,榫卯开始加入;最后至东汉中、后期时,木制黄肠题凑被黄肠石式逐渐取代。
黄肠题凑的使用者
黄肠题凑的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宠爱的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大臣。例如,西汉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就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这种葬制对木材和人力、财力的耗费量极大,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这也为它之后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黄肠题凑的考古发现
目前已知的黄肠题凑大墓包括秦公一号大墓、定陶汉墓、大葆台汉墓、长沙王陵墓、大云山汉墓等。其中,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埋葬的是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专家考证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黄肠题凑的象征意义
黄肠题凑不仅是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丧葬制度中等级制度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海昏侯刘贺虽然当过皇帝,但很快被废,同时名声极差,所以死后没有享用最高级别的陪葬品。
结语
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一种独特的墓葬结构,以其奢华的用材和严谨的工艺闻名于世。这种葬制不仅体现了古代帝王的尊贵地位,也反映了汉代丧葬文化的独特魅力。黄肠题凑的使用制度和象征意义,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