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成军:四川何以成为千年“兵马仓”
无川不成军:四川何以成为千年“兵马仓”
“无川不成军”这句口号,不仅体现了四川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更彰显了川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从古代巴蜀之地到现代四川,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英勇的战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兵马仓”。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巴蜀之地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仅风景秀丽,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备受重视。
巴蜀与四川
巴蜀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巴国和蜀国,北宋以后这个称呼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于历史变迁。相传,巴蜀之名源于其祖先从事养蚕捕鱼的生产活动。唐朝时期,唐太宗废除了秦汉时期的州、郡制度,并将两晋时期的益州改为剑南道,梁州改为山南道,开创了“两川”之说。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增设了剑南东川道,形成了“三川”格局。
宋真宗时期,四川正式定名。康熙年间,通过大规模移民政策,四川的行政地位进一步确立。《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中记载的移民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四川”这一名称的官方地位。
无川不成军
“无川不成军”这一说法最早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四川涌现出大量热血青年参军报国。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先后输送了300多万士兵,仅用一个多月就组建了第60军,创造了组建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参军人数最多的“三个最”。
对比同期贵州输送的45.7万多人,四川的参军人数整整多出7倍。川军不仅数量庞大,更以英勇善战著称。淞沪会战中,川军不惧生死,成功击溃敌军;整个抗战期间,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
这种英勇精神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时就曾得到巴蜀之师的支援,巴师以劲勇著称,甚至能通过歌舞令敌人倒戈。
为何自古就是“兵马仓”
- 天府之国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这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温度适宜,降雨量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四川山地虽然日较差大,但日照时间长,对农业种植非常有利。此外,四川河流众多,土壤肥沃,粮食储备充足。同时,四川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军事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 易守难攻
四川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四周环山的地形让外敌难以轻易攻入,而四川本地军队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就充分利用了四川的地理优势,《三国志·蜀志》记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总结
四川之所以能成为“兵马仓”,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川军将士的英勇精神。从古代到近现代,四川始终在军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兵马仓”的美誉名副其实。未来,四川必将继续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国家国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