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医科人才的摇篮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医科人才的摇篮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复旦上医”)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校之一,近年来在“新医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复旦上医正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复旦上医的创新实践
复旦上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医学与人文、工程、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2024年5月,复旦上医举办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之“医文融合”论坛,来自医科各院所平台、附属医院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医文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路径。论坛强调,医学既是生命科学,更是人文科学,需要加强医学与文、社、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医工结合方面,复旦上医同样走在前列。2024年1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前沿研究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行。论坛邀请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院士及其团队,与临床科室主任、儿科研究院PI等进行深入交流。彭慧胜院士表示,将从专业层面推动儿科与高分子学科的合作,加快医工创新项目落地。
科研创新:复旦上医的突破性成果
复旦上医在科研方面持续领跑,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2025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在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治疗有效率提升12.1%。同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只需采一次外周血就能精准预测数百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在医工结合领域,复旦上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携手博恩思机器人团队研发的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系统,填补了全球咽喉头颈外科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空白。该系统采用超精细柔性手术器械,能在咽喉等狭小空间内精准操作,为头颈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人才培养:复旦上医的未来展望
面对医学教育的第四次革命,复旦上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复旦上医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强调,与国际顶尖医学院校相比,国内高校需要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复旦上医通过举办各类学科交叉融合论坛,搭建平台,推进医文融合发展。
未来,复旦上医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化医文、医工、医理等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医科”人才。正如复旦上医所倡导的“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精神,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我国医学科技进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