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鱼类,抑郁症患者的福音?
油性鱼类,抑郁症患者的福音?
油性鱼类,如鲑鱼、沙丁鱼和鲭鱼等,不仅是维生素D的健康来源,还富含Omega-3脂肪酸,这些营养成分对于调节情绪和防止抑郁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营养咨询并连续12周吃更健康的食物后,症状有所改善。因此,将油性鱼类纳入日常饮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福音。
Omega-3脂肪酸的作用机制
Omega-3脂肪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在人体内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Omega-3脂肪酸主要有三种类型: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中,EPA和DHA主要存在于油性鱼类中,它们对神经系统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EPA和DHA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细胞,参与细胞膜的构成,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神经递质的传递。同时,它们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大脑中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抑郁症状。此外,DHA对视力和大脑健康至关重要,而EPA则对心血管和慢性病有帮助。
油性鱼类的Omega-3含量
根据英国国民保健署(NHS)的建议,成人每周至少应食用两份鱼,其中一份应为油性鱼类。以下是几种常见油性鱼类的Omega-3含量:
- 鲭鱼:Omega-3含量高达4753毫克/100克
- 鲑鱼:Omega-3含量为3678毫克/100克
- 沙丁鱼:Omega-3含量为2517毫克/100克
这些鱼类不仅富含Omega-3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维生素D以及矿物质如硒和磷。它们的营养价值很高,是改善抑郁症状的理想食物来源。
健康饮食与抑郁症
新版“健康素养66条”中提到,健康饮食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如人均烹调油、盐的摄入量偏高,而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足。这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因此,建议加强健康宣教,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大豆制品、奶类和蔬菜水果的摄入,控制油、盐的摄入,培养居民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倡导合理运动,做到吃动两平衡,保持健康体重;贯彻落实“三减三健”行动,即减盐、减油、减糖,以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针对常见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国家卫健委已发布相应的食养指南,应加强对慢病食养指南的推广解读学习和落实。
实用建议
- 每周至少食用两次油性鱼类,每次约140克
- 选择新鲜的鱼类,避免过度加工
- 烹饪方式以清蒸、烤制为宜,避免油炸
- 注意食品安全,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海产品
- 除了食用油性鱼类,还可以通过食用亚麻籽油、核桃等植物性食物补充ALA型Omega-3脂肪酸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油性鱼类对改善抑郁症状有帮助,但它们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治疗。抑郁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对改善抑郁症状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