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包青天:从白面书生到黑脸神探的戏剧化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包青天:从白面书生到黑脸神探的戏剧化历程

引用
新浪网
8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5-20/doc-inavvutv1415725.shtml
2.
https://www.sohu.com/a/822917318_121289236
3.
http://m.3233.cn/n/1z82-180801.html
4.
https://m.sxnywlwpt.com/mjcs/2087.html
5.
https://www.tjjw.gov.cn/lswh/2024/06/10/detail_2024061079452.html
6.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3/c442005-40387857.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0/03/56845366_1139801785.shtml
8.
http://m.3233.cn/n/w343-182167.html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历史人物像包拯这样,其历史形象与戏剧形象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位在历史上以清廉公正著称的政治家,为何在戏剧舞台上变成了一个黑脸的“怪咖”?这个有趣的对比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微妙关系。

01

历史上的包拯:白面书生,铁面御史

根据历史记载,真实的包拯与我们熟悉的戏剧形象大相径庭。他的门生兼儿女亲家张田在《包公墓志》中描述他“面白皙,有丰仪”,是一位相貌堂堂的白面书生。作为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包拯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著称,被誉为“包青天”。他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包括知县、知府等,在任职期间以严格执法、力斗权贵、关心民生而著称。

02

戏剧中的包拯:从白到黑的演变

然而,在戏剧舞台上,包拯的形象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 宋元时期:最早的包公话本如《合同文字记》《醉翁谈录》等,并没有特别描述包公的长相。元杂剧中虽然多次出现包公形象,但主要侧重于性格刻画,说他聪明正直、刚猛严明,没有过多描述其面相。

  • 明代:包公形象开始出现重大转变。在《珍珠记》《还魂记》等作品中,包公被描述为相貌丑陋,甚至“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到了《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包公的“貌丑脸黑”形象正式定型。

  • 清代:包公的黑脸形象进一步深化,并出现了额头上标志性的白月牙。这一时期,包公的形象不仅在戏剧中广泛传播,还通过小说、评书等艺术形式深入人心。

03

形象变迁背后的文化密码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白面书生会变成戏剧中的黑脸包公呢?这种变化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

  1. 民间文学的创作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有“奇人必有奇相”的观念。刘备的手臂出奇长,秦琼的脸黄如蜡,都是这种创作思维的体现。包公被塑造成黑脸丑相,也是为了突出其非凡之处。

  2. 戏剧表演的艺术需要:在戏剧舞台上,需要用脸谱来表现人物性格。黑色脸谱通常表示忠正耿直,如张飞等角色。包公的“铁面”特征无法直接表现,因此用黑脸来象征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3. 神话传说的影响:从宋元开始,包公就被逐渐神化。他被赋予了“文曲星下凡”的身份,而文曲星的特征是“青面赤发”,这可能是明代将包公定型为黑脸的重要原因。

  4. 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包公的黑脸和白月牙,分别象征着“日断阳间夜断阴”的超凡能力。这种象征性的设计,使包公形象超越了历史真实,成为正义与公平的文化符号。

04

结语:历史人物与文化符号的双重性

包拯的形象变迁,反映了历史人物在民间文化中的重塑过程。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廉公正的政治家,而戏剧中的包拯则被赋予了更多神话色彩,成为正义的化身。这种双重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

正如学者所言,包公已成为一个“箭垛式”人物,承载了中国人对清官的期待与想象。他的形象变迁,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化过程,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公平的永恒追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