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铃: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开创者
朱启铃: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实业家,更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先驱。他就是朱启铃,一个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开创了先河的传奇人物。
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2月,在北京天安门内旧朝房的一间简陋办公室里,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遗产的民间学术组织,它的创立者正是朱启铃。
朱启铃早年随姨父瞿鸿禨赴四川任职,由此步入仕途。他先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北京城内警察总监等职,并在北洋政府时期出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及代理国务总理。然而,这位政坛要员却在晚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古建筑保护事业中。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事业迈入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部,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短短5年间,学社成员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发现《营造法式》
1919年,朱启铃在南京偶然发现了一部珍贵的古籍——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这部书共计34卷,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制度及各种材质的雕刻拼接方法,大到城墙、营寨,小到门、窗、天井、佛龛的设计,甚至连瓦片的种类选择、房屋建筑内装饰画的制作等内容也涵盖其中,无所不包。
朱启铃如获至宝,立即组织专人对这部古籍进行校订和出版。《营造法式》的发现和出版,不仅为后来的古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梁思成在看到这部书后,更是坚定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决心,并最终成为一代建筑大师。
北京城的近代化改造
朱启铃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贡献卓著,在实际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14年,时任中华民国内务总长的朱启铃成立了北京城市管理专门机构——“京都市政公所”,宣传近代规划建设思想。他主持了一系列北京城改造项目,包括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打通长安街、改造天安门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等工程,使北京初具现代城市雏形。
在改造过程中,朱启铃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化改造中保留古都风貌。他拆除了正阳门的瓮城,但保留了正面箭楼,并让德国工程师对其进行改良。他还率先提出“修旧如旧”原则,主持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古建筑保护法《胜迹保管规条》。直到今天,“修旧如旧”仍是文物保护修缮的经典原则。
抗战时期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朱启铃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1941-1944年,因担心沦陷后北京中轴线建筑遭战火之危,朱启铃组织天津工商学院张镈师生等,就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对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实施精密测绘,绘制了700多幅实测图纸,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轴线古建筑最完整、翔实的记录,也为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朱启铃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转型。他以超前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开创了先河。他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如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朱启铃的贡献,不仅在于保护了中国丰富的古建筑遗产,更在于为现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建筑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