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血清素失衡真的是抑郁症的罪魁祸首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血清素失衡真的是抑郁症的罪魁祸首吗?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62563
2.
http://psy.china.com.cn/2024-10/09/content_42931460.htm
3.
https://www.drbrainchou.com/healthdetail/42
4.
https://www.iqhealth.com.tw/the-ineffectiveness-of-antidepressants-may-be-due-to-genetic-factors/
5.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4f584e839be.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6%80%A7%E6%8A%91%E9%AC%B1%E7%96%BE%E6%82%A3
7.
https://shkp.org.cn/content.html?type=if&id=399372&tag=9635
8.
https://worldscience.cn/c/2024-04-11/646627.shtml
9.
https://www.guhejk.com/wordpress/?p=14657

近年来,关于抑郁症的成因,科学界有了新的突破性发现。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药理学专家约翰·克里斯塔尔教授指出,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血清素失衡"理论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01

血清素失衡理论的由来与争议

自20世纪50年代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发现以来,"血清素缺乏导致抑郁症"的观点就成为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低于正常人,因此通过药物提高血清素水平就能缓解症状。

然而,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疑点。克里斯塔尔教授指出,SSRIs类药物在服用后一小时内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但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改善。这表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远比简单的"化学平衡"复杂得多。

02

最新研究:抑郁症的真正原因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成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大脑中90%以上的突触使用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而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只占很小一部分。这意味着,仅仅关注血清素水平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

此外,基因研究也发现,某些基因型(如5-HTTLPR基因的SS型)会影响个体对血清素类药物的反应。拥有这种基因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紧张,且对药物反应较慢、副作用较大。这进一步说明了抑郁症治疗的个体差异性。

03

如何科学调节血清素水平

虽然血清素失衡可能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但调节血清素水平仍然对改善情绪有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科学证实有效的方法:

  1.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对维持正常的血清素水平至关重要。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2. 接受自然光照:多在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有助于调节血清素的分泌。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

  3. 健康饮食: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豆腐等,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合成。同时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避免血清素水平下降。

  4. 心理干预:通过读书学习、设定目标等方式调整认知,有助于稳定情绪,间接影响血清素水平。

04

抑郁症治疗的未来方向

随着对抑郁症理解的深入,未来的治疗方向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基因检测、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治疗方法将得到更多重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化学失衡"。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

抑郁症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出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