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水务巨头在华遭遇滑铁卢,威立雅和苏伊士何去何从?
外资水务巨头在华遭遇滑铁卢,威立雅和苏伊士何去何从?
中国水务市场曾经是外资企业的“香饽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满足入世条件并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国放宽了对外资在水务行业的限制。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如法国威立雅和苏伊士等巨头通过高价并购迅速扩张。例如,威立雅以20亿元收购上海自来水公司50%股权,并投资4亿美元控股深圳水务集团45%,还以溢价方式获取天津、兰州等地的供水项目。到2008年,外资控制的供水能力超过全国总供水量的8%,覆盖近7000万人口,占比高达60%。
然而,外资控股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水价飙升、水质下降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频发,引发公众强烈不满。典型事件包括兰州威立雅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导致200万人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重新掌握水务行业的主导权。通过出台监管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等方式,逐步降低外资比重。截至最新数据,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份额已降至不足10%。
威立雅:从全球扩张到战略调整
威立雅作为全球水务行业的巨头,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2024年,威立雅启动了新的“GreenUp”战略计划,重点聚焦三个领域:生物能源、水务技术和危险废物处理。威立雅计划利用其在水、能源和废弃物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20亿欧元的投资支持,通过三个增长领域实现脱碳、消除污染和资源再生。
威立雅的新战略计划旨在加速部署更经济且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以消除污染、脱碳和资源再生。威立雅正在通过加速部署现有解决方案、创造明天的解决方案,为更加可持续和更加美好的未来铺路。威立雅计划利用其在水、能源和废弃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及20亿欧元投资支持下,通过三个增长领域实现脱碳、消除污染和资源再生。
苏伊士:澳门模式的成功与挑战
与威立雅相比,苏伊士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则相对稳定。以澳门为例,苏伊士自1985年进入澳门市场以来,通过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和卓越的运营管理,助力澳门成为全球水务管理的绿色典范。澳门的自来水供应不仅始终保持优质、稳定和安全,而且在饮用水标准上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严格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的供水漏损率一直维持在8%的水平,比中央政府设定的“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9%”的目标提前了十年。
然而,苏伊士在澳门的成功模式并不容易复制到其他地区。澳门作为一个小型经济体,人口密度高但用水量相对稳定,且有稳定的政府支持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中国其他城市则面临更复杂的水务管理挑战,包括人口流动大、用水需求波动大、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
国内水务企业的崛起
面对外资企业的挑战,中国本土水务企业迅速崛起。以中国水务集团为例,2023/24年度直饮水经营收入增长72.5%,建立了“供水+直饮水”的双轮驱动业务组合。北控水务集团和首创环保则分别以近50%和40%以上的毛利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国内水务企业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中国水务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战略,实现了轻重资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北控水务集团则通过PPP模式,成功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
未来展望: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水务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水务行业也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威立雅和苏伊士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土化战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则需要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外资还是内资,水务行业的本质是提供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水务服务。只有那些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