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语成谶的民间趣事
关于一语成谶的民间趣事
“一语成谶”这个成语很有意思,带有神秘色彩,让人既好奇又无奈。
“一语成谶”形容戏言成真,多指不好的事情被说中,常被称为“乌鸦嘴”。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比如约玩时,他们一句“明天不会下雨”,往往第二天就下雨。因此,遇到重要事情时,大家都得小心他们的“乌鸦嘴”。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十次有九次都应验,偏生他很健谈,因此,我们在一起时都得提防他突然“发言”。“一语成谶”这个成语很有意思,带有神秘色彩,让人既好奇又无奈。
古时候有很多关于预言应验的案例。秦始皇曾派卢生等人寻找长生不老药,但均无果。卢生作为江湖术士,深知无法带回仙药,便心生一计。
他担心无法交差而掉脑袋,于是决定献给秦始皇另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一本预言书,名为《录图书》。
这本书并非普通之书,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预言。对于秦始皇而言,若能提前知晓未来之事,或许能逆天改命。
因此,卢生献上的《录图书》引起了秦始皇的浓厚兴趣。他日夜研读,直至看到最后一页的一句话:“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看到这句话后大惊失色,急忙召集文武百官询问“胡”指的是谁。众人皆感困惑,最终有人猜测可能是北方的匈奴胡人。
秦始皇听后,立即发兵30万征讨匈奴,并将其打得大败。然而,他仍不放心,又举国之力修建秦长城,以防匈奴后代威胁其江山。
路途书本来就是卢森自己怕死瞎编的,只不过一语成谶,坏事被他说中了,可怜雄才大略。
秦始皇打了匈奴这么多年,殊不知,这“胡”字其实指的是自己的二儿子胡亥,秦朝最终正是灭亡在胡亥手中。而这一切,都是卢生为保命而瞎编的预言,却一语成谶。
卢生因此逃过一劫,秦始皇也因研究如何打匈奴而渐渐转移了对长生不老药的注意力。
现在,人们对名字越来越讲究。有些人的名字似乎预示着他们的命运,如叫“流浪”的人可能从小就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然而,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些巧合,不应过分迷信。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超自然的或命中注定的。
很多巧合只是偶然发生,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心理学与风水中的同频共振
“一语成谶”这一现象,在风水学中也有所体现。我曾遇到一些客户,他们还未进家门就表示对房子不满,结果往往发现房子真有问题。
同样,有些客户住进去后总想着换房,天天抱怨,房子状况便越来越差。
我常告诫客户,既然暂时无法搬家,就应避免在家中发牢骚,以免一语成谶。
房子的格局本身并未改变,变的只是人的心态、情绪和状态。心态变了,一旦发生坏事,就会归结于房子。
这一现象虽可部分归因于心理学,但背后还有更神秘的关系——同频共振。相同频率的事物能穿透时空,互相感应和影响。因此,我们的言语和心态,或许正以某种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人和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当你讨厌一个房子,天天抱怨时,你发出的消极频率就像黑色频率一样,与风水环境中原本就存在的消极频率产生共鸣。
不同的家人住在同一个房子里,由于情绪状态和频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老公住得安然无恙,而你却感觉糟糕透顶,这可能与你们的频率不同有关。
这种现象与“一语成谶”和“乌鸦嘴”有相似之处,在心理学中也有相应的科学论证和实验,如著名的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表明,当你对某件事带有强烈渴望并坚信能实现时,身边就会出现相关机会。
反之,如果你害怕某些事情或在意某个人,往往就会怕什么来什么,祸不单行。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道理:风水的吉凶,人的因素很关键。
因此,说话时要避免泄气、气馁的话语,即使事情确实不尽如人意。
比如出门旅游遇雨,若你说“完蛋了,没法出门了”,或许真会困于家中。但若你说“雨下不久,等会就停”,或许真能如愿。
我认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特的,眼前所见并非完全相同。尽管我们看似生活在同一地方,但内心感受的世界却可能大相径庭。
不妨将这种想法想得更神秘些:心有所想,世界或许真会为你改变。这样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