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 | 庄辉院士: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成效显著,但仍需持续努力
世界肝炎日 | 庄辉院士: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成效显著,但仍需持续努力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行动,时不我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全球每天约有3500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因此丧生。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凸显了肝炎防控的紧迫性。
在各类肝炎中,乙型肝炎(乙肝)是最主要的威胁之一。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54亿人患有乙肝,每年导致近130万人死亡。中国作为乙肝高负担国家,曾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推广乙肝疫苗接种。1992年,中国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提供免费接种。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乙肝防控进入新阶段。
为确保疫苗接种的普及,中国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2001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600万元用于乙肝疫苗接种,总计达1.8亿元。2007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后,全国范围适龄儿童的乙肝疫苗和注射器全部由中央财政提供。此外,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冷链建设,确保疫苗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
在具体实施策略上,中国采取了以新生儿接种为主的防控模式。提倡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半年后接种第三针。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针对1994年至2001年间出生的儿童,中央财政支持对约2878万儿童进行补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庄辉教授指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按0、1、6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成人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也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通过持续的努力,中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全国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仅为70.7%,而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提前实现了世卫组织西太区提出的控制目标。
尽管如此,乙肝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近220万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其中乙肝患者新增120万。这提醒我们,防控工作不能松懈,需要持续加强。
在2025年世界肝炎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积极响应“积极行动,时不我待”的号召,继续推进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防治的认识,为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