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拉磨旁的老屋记忆,你有过这样的童年吗?
驴拉磨旁的老屋记忆,你有过这样的童年吗?
小时候,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磨坊了。每当听到“轰隆隆”的磨面声,我就知道又有人来磨面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小麦,到了收获季节,父亲就会挑个大晴天,把晒干的小麦装进蛇皮袋,然后带着我去磨坊磨面。
磨坊里有一台巨大的石磨,由两块圆形的磨盘组成,上磨盘固定不动,下磨盘则由一头健壮的驴拉动。驴的双眼被蒙上一块黑布,据说是为了防止它因重复转圈而头晕。它拉着横木,绕着磨盘一圈又一圈地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随着驴的行走,上磨盘开始转动,小麦从磨盘中央的孔洞中缓缓流入,经过磨盘的挤压和摩擦,变成细腻的面粉,从磨盘边缘的缝隙中洒落下来,像雪花一样飘落在接面的笸箩里。
我常常站在磨坊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神奇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忍不住伸手去接那些飘落的面粉,感受它们从指缝间滑落的细腻触感。父亲则在一旁忙碌着,他要时刻关注磨面的进度,还要不时地往磨盘上添加小麦。磨面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磨面的速度和力度,生怕磨得太粗或太细。
磨面的时候,磨坊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麦香味,混合着驴身上的汗水味和磨盘的石腥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息。这种气息,如今想来,竟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那时候的我,最喜欢看父亲和驴之间的默契配合。父亲不时地吆喝一声,驴就会加快步伐;父亲轻轻拍一下驴背,驴就会放慢速度。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默契,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原始而质朴的和谐。
磨面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对父亲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用这些面粉为家人做出香喷喷的馒头、面条和饺子。而对我来说,磨面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险。我常常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抓一把面粉,然后吹出一团白色的烟雾,看着面粉在阳光下飘散,心里满是欢喜。
记得有一次,父亲让我帮忙往磨盘上添小麦。我兴奋地接过木瓢,却因为用力过猛,把小麦撒得满地都是。父亲并没有责怪我,只是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耐心地教我如何控制力度。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宽容和慈爱。
磨面结束后,父亲会用筛子把面粉筛一遍,确保没有未磨碎的麦粒。筛面粉的时候,父亲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浪费了一丁点儿粮食。他常说:“粒粒皆辛苦啊,孩子。”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随着时代的进步,驴拉磨这种传统的磨面方式逐渐被电动磨面机取代。村里新建了现代化的磨面厂,效率更高,也更省力。父亲不再需要带着我去磨坊了,只需要一个电话,磨面厂就会把磨好的面粉送到家门口。虽然方便了许多,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如今,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特意去磨坊看看。虽然那里已经荒废多年,但那台巨大的石磨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我常常站在磨坊门口,闭上眼睛,仿佛还能听到驴的蹄声和磨面的轰隆声,仿佛还能闻到那股独特的麦香味。
驴拉磨,这个曾经在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但它承载的不仅是粮食的加工,更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是父辈们的辛勤付出,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每当我想起那些磨面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麦香的童年。